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男人认真记下,临走前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救了我的女儿,也救了这个家。”
年后开学,心理咨询室门口多了一个木箱,上面刻着“树洞信箱”四个字,下面一行小字:“投信即有人读,无需署名。”
第一天就收到了十七封信。有诉说父母冷战的,有倾诉暗恋苦涩的,也有坦白偷看别人日记后愧疚的。陈拾安每一封都亲手拆阅,重要的立即跟进,普通的则转化为“听风时间”的素材,在征得同意后匿名播出。
某天夜里,他在信箱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稚嫩:
>安老师:
>我是你十三年前带过的初一(三)班的学生。
>那时候我爸妈打架,我躲在楼梯间哭,是你找到我,陪我坐了一整晚。
>你问我:“疼吗?”
>我哭了很久。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做了护士。
>去年疫情期间,我在方舱医院照顾病人,有个小姑娘不吃不喝,我蹲在她床边说:“你疼吗?”
>她哭了,然后开始吃饭。
>我知道,那是你教我的。
>所以今天我想告诉你:
>那一夜,你不仅听到了我,
>还教会了我去听别人。
>??您的学生小雨
陈拾安拿着这张纸条,在槐树下站了很久。
春天悄然来临,槐树抽出新芽,嫩绿如烟。校园里张贴出新的海报:“听风者联盟招募令??如果你也曾被听见,欢迎加入我们,成为下一个倾听者。”
报名者超过两百人。最终选拔出三十名志愿者,包括林阳推荐的两名大学心理学实习生,以及苏婉、张晓雯等六位受益于“听风计划”的学生。
培训课上,陈拾安只讲了一句话:“倾听不是技巧,是姿态。你要弯下腰,平视对方的眼睛,像对待一颗易碎的星辰那样对待他们的言语。”
结业那天,每位志愿者领到一枚徽章,银色底纹上刻着一只展翅的乌鸦,背面写着:“我在听。”
五月,市电视台来拍摄专题纪录片。记者问陈拾安:“您觉得‘听风计划’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他指着窗外操场上一群正在练习冥想引导的学生志愿者,说:“不是多少人考上大学,也不是拿了几个奖项。而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相信??说出痛苦,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开始。”
镜头转向林阳。他已成为高校心理协会负责人,正在录制一段面向高考生的减压音频。
“我知道你们很累。”他说,“我也曾在考前三个月崩溃过。但请记住,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只要你还能说出‘我撑不住了’,就还有人会奔向你。”
那天傍晚,陈拾安再次来到槐树下。夕阳透过新生的叶片,在地上织出斑驳光影。他闭上眼,开始念《清心咒》。
忽然,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
他睁开眼,看见苏婉抱着诗集走来,身后跟着张晓雯、林雪、林阳,还有十几个戴着“听风者”徽章的学生。
“我们想一起念。”苏婉笑着说。
于是,在春风拂面的黄昏,十几个人围站在槐树下,齐声诵读:
>清心寡欲,心无旁骛,
>不执于念,不困于情,
>风来则听,声至则应,
>汝非孤影,吾在灯明。
声音不高,却穿透暮色,飘向教学楼每一扇亮着灯的窗户。
当晚的“听风时间”,首次采用多人合诵的形式。节目末尾,陈拾安说道:
“从前,我以为我只是一个人在听风。
后来我发现,风一直在传递声音,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
今天,我不再是唯一的听者。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成了风的一部分。”
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接连不断。有家长哭着说:“我今晚第一次抱了孩子,跟他说‘对不起’。”
有老师留言:“我明天要去找那个总趴着睡觉的学生,问问她是不是累了。”
还有一位退休教师写道:“我教书四十年,今天才明白,最好的教育,是从放下评判开始的。”
六月高考前夕,陈拾安收到一封信,来自当年那个打电话说想跳河的女孩??苏婉。信纸折成乌鸦形状,展开后是一首新诗:
>《我不是石头》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沉入河底的石头
>冷漠,坚硬,无人拾起
>直到风吹过水面
>带来一句温柔的问候
>我才发觉
>我是被浪推上岸的贝壳
>虽有裂痕
>却藏着珍珠的可能
>明天我要走进考场
>不是为了证明我够好
>而是为了告诉所有还在黑暗中的孩子:
>抬头吧
>风会带你到光里
陈拾安读完,将信轻轻夹进《清心咒》的手抄本里。
他知道,这场关于倾听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
因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总有一个孩子正攥着笔,在纸上写下第一句“我很难受”;
在某盏深夜未熄的台灯下,总有一双眼睛渴望被看见;
而在槐树年轮深处,风始终在吹,带着无数破碎又重生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同一句话:
**“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