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们读到的历史,有多少是真相?
有多少,是被权力裁剪过的剧本?
历史不是任人打的布匹,而是被权力亲手裁成了一块又一块、然后拼贴成的“蒙太奇”。
改写历史从来不是单靠笔杆子那么简单。真正的历史重构,依靠两根柱子:杀人与诛心。
杀人,杀的是身体;诛心,杀的是记忆。
把人肉体消灭,再用舆论抹黑其名声、篡改其动机、捏造其行为,最终将其“消失”在集体记忆中,这才是完整的历史消音工程。
一个权力想要建立对历史的主导解释,首先必须破除原有的记忆结构。而原有记忆结构的承载者,不是书本,而是人。
真正的历史不在档案馆,而在人脑中。一个时代对历史的“认知图谱”,不仅来自书籍,更来自当代人的共同记忆。只要这些人还活着、还在说话,就存在对叙述的挑战。因此,历史改写的第一步,便是清除“人”,即清除旧时代叙述的活体代表。
杀人,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剥夺表达权,是让一个声音永远从叙述结构中消失。
从机制上讲,这种“物理剔除”行为具备高度战略价值,它提供了对历史空间的“腾挪”。不清场,新故事没法讲;不先死,话语权不归谁。
历史权的归属,决定于暴力资源的垄断。历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有具备暴力工具的人,才有能力将“历史版本”确立为标准答案。
杀人之所以是改写历史的第一根柱子,是因为它构成了舆论安全感的基础。只要对立声音有可能存在,新的叙述就是不稳定的。因此,只有通过暴力彻底清场,才可能建立所谓的“正统”。
这不是偶然,这是规律。任何一个统治集团想要稳定自身叙述,首要的逻辑不是说服别人,而是让别人闭嘴。不是争取认同,而是制造沉默。
权力在此不仅控制身体,更控制时间线:谁能删掉历史里的“当事人”,谁就可以定义过去。
许多人以为,“杀人”是最极端的手段,甚至是最后的选择。但从政治改写的角度来看,杀人只是初级层级,它只是让对方“不能说话”。而诛心,才是真正让对方“不能被听见”。
身体的消失,是封口;思想的改写,是洗脑。诛心的核心目标不是抹去一个人,而是抹去他代表的意义。
任何一段历史叙述,都会被符号化。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行为者”,更是“立场象征物”。如果你不能抹掉一个人,就必须把他“重塑”为另一种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