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的时候,真的会觉得记忆被篡改。很多人喜欢通过史书,来证明他的道理所在。可要说,最成功的赝品,莫过于“史书”。
我有的时候会想,明明五十年的历史都模糊不清,为什么有些人会笃定五百年前的事是真的。或许源于一种情绪,一种苛求证明自己是对的情绪。
历史模糊,并非因为资料不够,而是因为我们以为“资料就是真相”。
人类的认知,总倾向于寻找确定性。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史书、文物,人们急于建立清晰叙事,于是默认一种“过去是可以被完整还原的”假设。而正是这种“想要清晰”的心理,成为了历史被塑造的第一漏洞。
我们接受教育,从小听到的历史,是一连串的“事件—人物—结论”的链条。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伟业,王莽篡汉是乱臣,武则天称帝是女权先声。每一个评价似乎都天经地义。而在这背后,我们从未意识到,这些结论建立在一套早已固化的逻辑系统上:谁掌权,谁书写;谁留下记忆,谁定义善恶。
于是,真正的历史本质变得模糊,因为它被“清晰化”的叙事掩盖。
这种模糊不是看不见的混沌,而是被包装后的秩序,是人为构建的表象理性。而你看到的,只是那一层涂了“权威色”的外皮。
史书的本质,是权力对记忆的垄断。很多人将史书等同于事实记录,这是对权力本质的误解。史书,不是中立的“笔录”,而是政治意志的“工程”。
掌权者之所以要书写历史,不是为了让你了解过去,而是为了给现在赋予正当性。换句话说,书写历史,是为了让你“理解为何今天的统治是合理的”。
所以史书的首要任务,从不是客观,而是“合理化既有秩序”。
这种“记忆工程”背后,是对集体认知的精密操控。当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某个朝代的“兴衰逻辑”,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为某些行为寻找正当性,为某些人物贴上不可动摇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化的历史”恰恰是模糊的源头。
你看到的是史书给你画的图景,而不是历史本身。你读到的,是被筛选过的记忆,是被润色过的故事,是被权力净化后的叙事。而这,正是历史最可怕的地方:它看起来理性,其实早已是权力的投影。
逻辑不代表真相,合理不等于真实。很多人陷入一个陷阱:只要历史叙述逻辑自洽,就容易相信它是真实的。
这是人类的认知误区。我们倾向于相信“符合人性”“符合常识”“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可问题在于,逻辑自洽和事实真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编一个故事,要让它合理并不难。把因果串起来,加上道德判断,一个故事就成立了。而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用同样的逻辑编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历史”。
这就像拼图一样,哪怕你只拿到一半的碎片,只要拼得看起来“完整”,你就会误以为那就是原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