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打官司。现代的很多司法案件,尤其是民事案件,主要以调解为主,如果不是到非打不可的地步,一般不会直接走诉讼流程,因为周期太长了,光是排队可能就需要一个月甚至二个月以上,再叠加上一些审判期间,有时候一桩民事案件长达半年的时间都有可能。并不是很多作者想的那样,我随时开庭、随时审判、立刻出结果,都是需要有流程的。
现代周期都如此之长,更何况是古代。现代很多的司法流程其实都有古代的身影,比如死刑复核上报最高院,二审终审等等,断案不是靠“拍惊堂木”,而是繁琐如税表申报。
很多人想象中古代断案似乎就是县令坐堂一拍惊堂木,罪犯一跪就定罪,其实完全不是那样。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强调“审慎从严”,断案流程繁琐,尤其涉及刑罚、特别是死刑的案件,程序极其复杂。
比如明清时期,一桩刑事案件起码要经过:告状立案 → 捕人羁押 → 初审问供 → 复审核证 → 核实证据 → 拟定判词 → 报请上级核准。若是死刑案件,还要经过“三司会审”、复勘乃至“秋审”、“朝审”等,快则数月,慢则三五年才决断。
别说“当场斩首”,就连“判了斩立决”都需要层层批准,丝毫马虎不得。
“杀人偿命”?真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快。
清代《大清律例》中明确规定:凡命案须查明动机、过程、因果,不能靠口供定罪。哪怕是“人赃俱获”,也得经过“具结、讯问、验尸、笔录”等多道手续,还要上报府、道、按察司、刑部、皇帝。
为什么这么慢?因为一旦判了死刑就无法反悔。历史上多次发生“冤案平反”,大多都因为当年有人质疑程序漏洞,死刑判不下去,留了“活口”才有机会翻案。
换句话说,古代对死刑的态度往往比现代更谨慎。秦汉可以快刀斩乱麻,但到唐宋明清,反而越来越强调“慎刑”、“明正典刑”。
一桩案子拖个几年,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清代有名的“张汝珍冤案”从立案到平反,前后拖了十年。张被诬指谋杀,地方县令不敢断,交到府衙,府衙交道台,道台再推刑部,刑部上报皇帝……中间还涉及“秋审”、“缓决”、“监候”等制度,拖到乾隆年间才彻底平反。
在明代“九卿会审”中,一些重案、疑案、命案要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机关共同审理。一旦三者有分歧,就得退回重审。再遇上换官、官员升迁、地方政局动荡,能拖十年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百姓告状“告到老”,不是一句苦情话,而是真实的诉讼体验。
为什么古代判案慢?不是程序繁琐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现实:官员不愿担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