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说里常见这样的桥段:某富商腰缠万贯,买通朝中权臣,操控地方官府,甚至在政变中搅局翻盘,最后“商而优则仕”“富可敌国”。
但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商人即便家财万贯,也不是政坛玩家。想“以商乱政”?别说掀风浪,先问自己有没有“入庙堂”的资格。
因为从根子上,商人在古代被看作:身份低贱;被严格限制政治参与;财权永远被官权钳制;缺乏组织力与暴力资源;被舆论道德层层约束。
在中国古代等级体系中:士农工商排列有序,商人永远居末。
“士”掌握话语权、“农”支撑国本、“工”维持生产,而商人被视为“末利之徒”;很多朝代对“商贾”子弟明文禁止参加科举;即便可以应考,也需“洗贱籍”或“脱商”;《清会典》:“商贾之家,不许入仕。”
因此,不论你多有钱,想“搅朝局”、做大官,第一步就被卡死。
你在小说中是“富商掌权”,在现实里只能是“富得没官认你”。
在古代社会,财权归商,权力归官。
商人开店铺、搞盐铁,最终得靠朝廷发放许可证;地方衙门有权查税、勒令停业、强制征调;几个县衙联手就能“封号断账”,一天把你连根拔;商人之间不能结社、不能自治,财大也“势孤”;钱庄、布号、粮商都得接受“官牙”“巡检”“司税”的监管。
你以为你开了几家店、通了几路货,就能左右地方大员?——官府一句话,你的银子全变“非法营收”。
商人掀不起风浪,还有个关键原因:没有兵权,没有组织力。
古代严禁私兵,雇人护院最多十几人;城门管控、兵营驻防、军械器物,全归兵部;商队最多带点保镖,不能持械过县;商人即便出钱,也必须通过“官兵”或“募兵”系统;一旦组织“商会护卫”,立刻被定性为“结社私兵”。
小说里主角靠商团发动政变,现实里你招百人自卫都可能被朝廷以“谋逆”治罪。
商人影响朝政只能“输血”,不能“控权”。
商人确实参与过国家建设,像是:战时捐军费、借贷;资助修桥铺路;参与漕运、募捐;但这只是“输血”,并不意味着“控权”。
捐银得来的“头衔”只是虚职,多为“候选”“名誉”;钱可以买面子,买不到实权;真要干预军政机密?朝廷会立刻视你为“不安因素”;像明代巨商沈万三,富可敌国,想资助皇帝修南京城,被朱元璋一句“商人不该越权”抄了家,发配云南。
你的钱,是“当用则用”,不是“当主则主”。
古代对商人最警惕的一点是:不许结社成团,形成舆论与集体力量。
明代不许“牙行”跨城组织;清代规定“行帮”不得聚众、游行、立会;商号之间如有串联,易被视为“操纵物价”或“私议朝政”;商人联名上书,被认为“越界言事”;一旦“异议者太多”,立刻有官府“解散行会”,主事者发配充军。
你说商人可以集资、联合、组团游说?——是可以,但他们每一个动作都在体制监控之下,玩大了就是“图谋不轨”。
历史上,一旦政局变动,商人往往是第一批被打击的对象:
官员缺钱,查税、征粮、封商号;
朝代更迭,先抄富户“充军饷”;
民变暴起,商人仓库首当其冲;
官商联手失衡,“替罪羊”常是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