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中国的茶文化绵延千年,如今茶叶从几十到上万的价格不一,可只要不在意价格,普通人还是可以买些便宜的茶叶。在古代,茶叶则是妥妥的奢侈品。
春日暖阳,清风拂面。我们脑海里总爱浮现出古人闲庭散步、把盏品茶的画面:一位老者在庭院中摇着羽扇,身边小童奉上一碗香茗,茶香袅袅中似乎透出几分潇洒、几分从容。然而,这样的场景在真实的历史上,并非寻常百姓人家每日所能享受的闲趣。其实,一碗茶水背后,往往是土地、劳力、贸易、赋税、器物的重重代价。
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茶叶在古代的真实面目:从它的种植、加工、流通,到它背后的阶层壁垒、消费门槛,让你看到,所谓“随便喝茶”,其实是现代人的想象,而古人喝茶,绝非那么简单。
说起茶,现代人太熟悉了,超市一买一大袋,各类饮品店更是遍地开花。但在古代,茶叶的出现、传播和普及有一个极漫长的过程。
茶最早在巴蜀、云贵、湖南等地作为“药用植物”被采食。汉代文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少眠。”这时的茶,更多是治病、解毒的药材。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开始被逐渐当作饮品,但范围极小,仅限于南方部分地区的士族阶层。
唐代是茶叶真正成为社会饮品的开端。可即便在唐代,茶叶依旧是一种地位、财富的象征。陆羽的《茶经》详细讲述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与饮用的繁琐流程,足见当时茶叶非普通农产,乃是需要专门工艺和人力的贵重之物。
一块唐代上好团饼茶,售价可抵普通百姓半月口粮。彼时长安城里,官宦之家、富商大贾方能日饮香茗,而寻常百姓不过偶尔沾点寺院“茶汤”之光。
茶叶从种到喝,中间要经历重重工序,成本居高不下。
首先是茶树种植。古代茶园多在山地,土地贫瘠不适耕种,但对茶树恰是良田。然而开辟茶园需垦山、筑梯、治水。唐宋茶园往往归州府、寺院、地主或国家所有,普通百姓哪有闲钱闲力去种茶?
采茶更非易事。嫩芽嫩叶必须在春日清晨人工逐片采摘,稍迟则茶味老苦、卖相不佳。史载宋代采茶女春季采茶,晨出暮归,一日最多采茶三四两。名茶如明清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更是“芽贵如金”。
而茶叶制作更费工。唐宋茶以蒸青团饼为主,需杀青、蒸揉、造饼、烘干,每道工序都考验技艺。明代以散茶为主,制茶工序更繁琐:炒青、揉捻、干燥,每斤茶需燃薪数斤、工时数日。制茶燃料、人工、工具都是成本。
这也难怪,唐宋时一斤上好茶叶价可达数百文,清代贡茶更是价值连城。
古代茶叶产地多在南方山地,消费市场却集中在大城富户。茶叶入市,需经长途运输。宋元以舟楫为主,明清马帮、水运并用。运茶需防潮、防霉、防盗,沿途耗损不小。
尤其边茶贸易,即“茶马互市”,朝廷对茶叶实行专卖政策。茶叶运往西北换取战马,民间私贩重罚。明代律例:私贩茶叶者,杖责、没收货物、流放充军。清朝沿袭之,边茶贸易被朝廷控制得死死的。
在长江、两广一带,茶叶也多被地方豪强、官宦垄断经营。普通百姓采茶、卖茶、喝茶,处处受限。
喝茶,光有茶叶远远不够。茶具——壶、盏、托、炉、碾、罗等,都是必需品,且讲究材质、工艺、格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