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卖炭翁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古代可没有空调,除了饥荒,因为热死、冻死的人不在少数。小说中往往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人其实是很脆弱的。
穿越文里的主角,总能随手升火烧柴,在寒冬里暖洋洋地过冬,好像取暖是一件随手可得的小事。可古代柴薪极贵,尤其在城镇周边和中原平原等人口密集区,柴薪是紧俏物资。
以宋代东京汴梁为例,《东京梦华录》记载,入冬后,城中柴薪价格常翻倍上涨。普通家庭每日柴薪支出就可能在50至100文,遇到严冬或战乱,价格暴涨至常价的三到五倍。清代北京居民冬季日用柴薪在四五十斤,一般人家只能缩衣缩食,屋内冷得像冰窖。
普通人家取暖更多靠“炕火”或“火盆”,用的也是劣质草柴、秸秆、煤渣。稍微富裕些的,烧不起高档柴薪,只能偶尔用用劈柴或木炭取暖。
木炭、煤炭不是随手就有。“烧起上等木炭,暖得屋内如春”,这是只存在于富裕之家。古代木炭、煤炭价格高昂,供应有限。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木炭需用良木烧炼,每一石木炭约耗木二石。木材本就稀缺,炭价居高不下。北京一担上好木炭,嘉靖年间要价一两银子以上。煤炭虽相对便宜,但采掘运输困难,且古人对煤烟污染知之甚少,居室煤炭取暖常导致中毒事故。清代京城每年冬天因煤烟中毒死亡的人不在少数。
小说主角动辄在北方“烧炕”,在南方“烧火盆”,可你知道建炕、烧火盆背后的现实成本吗?
北方炕需用砖石砌成,铺设烟道,初建费用高昂,非富户不能轻易安装。南方火盆需用铜、铁打造,或用陶制盆置炭取暖,每日炭耗极大,铜火盆一个往往需花数两银子购置。
而且火盆取暖局限性极强,稍不留神还会引发火灾。明清两代的火盆走火案件屡见于地方志中。
而冰窖更不是普通人家的玩意。夏天吃冰镇西瓜、冷饮果酒,动不动家里就有冰窖。可古代冰窖是朝廷和富户的奢侈配置。
唐宋时期,冰窖多为皇家、官府或大户人家所有,专供皇宫贵族、官僚士绅享用。宋代汴梁冰窖每年冬季采冰,需由官府统一调度,冰块分送权贵人家。民间私置冰窖,不仅成本高昂,还要承担官府查禁的风险。
建冰窖需用砖石深掘地窖,防水防热,投入巨大,非数百两银子不可成事。存冰、取冰还需专人看守、维护,耗费人工不小。
古代冰块靠冬季河湖取冰,取冰季节短、运输难度大。宋元时期,采冰需雇役大批人力,冰块从河湖运至冰窖,还要防止途中融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