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以明代南京为例,玄武湖取冰,雇役百人采冰装车,运至城中冰窖,运输费常高于冰价本身。沿途损耗极大,往往十块冰只余五六块完好入窖。
民间若无冰窖,只能夏天去市坊花高价买点碎冰块,消暑一时。清代北京城,夏季冰块价格常高至数十文一斤,平民百姓只能望冰兴叹。
那些写自制冷饮、冷柜、冰箱的作者太过于脱离实际,古人哪有这条件?
古代制冷主要靠冰镇,无冰即无冷饮。即便有冰,也多用于宴席、医用、权贵消暑。没有物理制冷技术,没有电力驱动设备,所谓“冷柜”不过是木箱里放冰块,融化极快。夏日午后,冰饮保冷最多一两时辰。
至于冷藏食品?那是奢望。南宋《梦粱录》记载,冰镇果品、酒水,仅富户、权贵夏日宴会用,寻常百姓难得一见。
取暖制冷不仅贵,还暗藏风险。取暖烧炭、煤,密室易致中毒。明清笔记多记火盆炭火中毒惨剧。制冷则有冰块污染、冰水食物中毒等隐患。清代档案记载,京城一权贵家宴因冰块污染致数人食物中毒。南宋市坊冰镇饮品因用污水冰块,闹出瘟疫流行。
不同地域,取暖制冷条件天差地别。北方木柴煤炭较多,但冬长物贵;南方取暖资源匮乏,冬日湿冷难耐。南宋时,临安冬天湿冷入骨,但百姓只能加衣御寒,火盆都用不起。
制冷则南方更吃紧,冰源稀少,冰价奇高。清代扬州冰块价比京师贵一倍以上,普通人连尝冰饮的机会都没有。
取暖制冷是古代阶层分野的重要体现。士大夫家冬有炭、夏有冰;平民百姓冬缩衣忍寒、夏汗流浃背。
明清时期,大户人家建有专用柴房、冰窖,雇佣专人伺候;普通百姓冬季火塘难置、夏日冰饮难求。冰块、木炭是权贵炫耀财富的物证,是社会等级秩序的缩影。
乾隆年间,京城某穷书生夏日中暑,求一碗冰水解渴。寻遍市坊,花光身上半月俸银,仅得小碗冰水。书生感叹道:“一碗冰水值半月辛苦,富贵人家一日能饮数碗,不知人间疾苦矣!”
这正是古代冰物的真实写照。冰块、炭火、火盆,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么简单,而是身份、财富、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