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兴安岭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故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世代以狩猎、放牧、驯鹿为生,与森林和野兽为伴。他们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与林海密不可分。
我来到鄂温克族聚居的敖鲁古雅,那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撮罗子”——用桦树皮和木头搭建的锥形帐篷。一位名叫娜仁的鄂温克大妈请我喝自酿的鹿奶酒,向我讲述祖辈迁徙的故事。帐篷中悬挂着猎枪、兽皮和驯鹿角,孩子们在火塘边听老人讲述猎熊、祭山神的传说。
我参加了鄂伦春人的春祭仪式。村里的老人们围着篝火祈福,身着兽皮服饰,唱着古老的萨满歌谣。年轻人则表演着驯鹿舞和森林狩猎的模拟剧,那种人与自然、祖先与子孙的联结,让我深深震撼。
我写下:
“这里的每一道篝火,都是民族与森林的对话,
古老的歌谣,把岁月和土地编织在一起。”
四、边疆小镇与林区家庭
大兴安岭的城镇多是围绕林业局、林场而建,布局整齐,生活节奏缓慢。小镇的广场上,有老人推着自行车聊天,年轻人则在咖啡馆或书店里谈论梦想。街角的粮店、小超市,柜台后坐着满族和汉族的大妈,脸上带着北方人特有的质朴笑容。
我在加格达奇的林业家属院里,受邀参加一户人家的家宴。饭桌上,蘑菇炖鸡、山野菜拌粉皮、野果酱、鹿肉小串香气扑鼻。大家谈天说地,从老一辈的“闹木头”讲到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再到林区小学的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大森林的未来”。饭后,大人们拿出手风琴和口琴,一曲曲“林区小调”,像林间的风穿梭在夜色中。
我写下:
“林区的家庭,
就像林海里的鸟巢,温暖又坚韧,
守望着属于北方的幸福与宁静。”
五、生态修复与极北边境的希望
大兴安岭的生态修复,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停伐后的林区,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湿地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近年来,这里成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松花江、嫩江等流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流。
我来到一处湿地保护区,见到许多志愿者和科学家正在观测水鸟、修复植被。河畔的苇丛中,黑颈鹤、天鹅、灰鹤等候鸟栖息。林区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沿湿地边观察生态变化,绘制野生动物手账,种下自己的“希望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