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伊春的晨雾尚未散尽,我已怀揣着对林海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前往大兴安岭的旅程。火车北上,穿越一望无际的林带,沿着松花江与嫩江的支流蜿蜒前行。窗外,一片片原始森林像波涛般延伸到天边,白桦、樟子松、落叶松在北风中矗立,守护着这片中国最北的净土。
大兴安岭,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极地神话。它不仅仅是一座山脉的名字,更是一种冷峻、坚韧、苍茫的象征。这里有中国最寒冷的冬天,最辽阔的林海雪原,还有无数守林人、猎人、民族和边地故事。作为“地球交响曲”的行者,我要用双脚和心灵丈量这片广袤无垠的北疆,用笔记录这里的冷暖悲欢。
一、极寒之境:林海雪原的呼吸
清晨抵达加格达奇,一下火车,寒气便扑面而来。这里的冬天可达零下四十度,即使暮春,山风依然透骨。站台上是忙碌的林业工人和进货的商贩,还有一群身穿厚重棉衣的鄂温克族老人,皮帽下的脸庞被风雪雕刻出深深的沟壑。
我拎着行李走在城区的小路上,两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林业宿舍楼。屋檐下垂着未融的残雪,楼前的铁皮雕塑记录着“开山伐木、边疆建设”的往昔。路口有林场食堂,窗内飘出热气和野蘑炖肉的香味。我的心里泛起一阵亲切:这就是大兴安岭的日常,带着北方极地独有的冷峻与温暖。
我写下:
“极寒的风中,林海低语,
每一根年轮,都记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二、林业人的故事:从伐木到护林
大兴安岭曾是中国木材工业的中流砥柱。二十世纪中叶,成千上万的青年响应号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开山造林、采伐木材。那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林海战歌”,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这片荒原上。
我拜访了新林区的一位退休伐木工老吴,他家里满是旧照片和伐木工具。他带我看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和一枚写着“劳动模范”的胸章。老吴说:“当年我们冬天戴皮帽、夏天戴草帽,天天上山砍树。大雪天,拖木头滑道,一跤摔下去,爬起来还得接着干。”
随着生态理念的转变,林区逐渐停伐,大量伐木工人转岗为护林员。老吴退休后,又当了护林志愿者,负责巡查山火、护林防盗。他骄傲地说:“现在咱们不砍树,护树,给子孙后代留绿。”
我随他走进林区,看见漫山遍野的落叶松和白桦林,鸟鸣清脆,林下有野鹿和松鼠穿梭。远处,一队林业工人正在山坡上种植幼苗,春风中带着希望的气息。
我写下:
“曾经的斧头声,化作今日的鸟鸣与幼林的摇曳,
守林人,是这片土地最忠诚的守望者。”
三、鄂伦春与鄂温克:民族与森林的灵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