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是吴阿蒙。
离开了鹤岗,我沿着北上的铁路线,穿越无边的林海,来到了被誉为“林都”的伊春。列车驶入伊春站时,晨曦刚刚洒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上,窗外的松柏苍翠欲滴,空气里充满了树脂与泥土的清香。这里,是中国北方森林的心脏,是无数林业工人与自然共生的舞台,也是我梦里无数次想象的绿色世界。
一、走进林都:大森林的初印象
刚下火车,我便被伊春的“绿色气场”包围。市区虽不大,却干净整洁,街道两旁种满了落叶松、樟子松,沿河的公园与湿地将城市与森林紧紧相连。春日的伊春,林中新芽吐翠,野花点缀在草丛间,微风拂面,有淡淡的松香。城市很静,像是刚刚苏醒的孩子,睁开惺忪的双眼。
我拖着行李箱,走在林荫大道上,看着街头雕塑、林业纪念碑,还有几处老旧的林场办公楼。这里的建筑多用木材装饰,极具北方林区特色。早餐时,我在小店里品尝到热腾腾的蘑菇炖粉条,老板是第三代林业工人,笑着给我介绍自家采摘的榛蘑和秋木耳,说着说着,就从柜台下翻出当年老林业局的黑白照片,给我讲起了“闹木头”的日子。
我写下:
“林都的晨曦,静静流淌在城市和森林之间,
一呼一吸,都是大自然最本真的回音。”
二、林海深处:伐木、护林与新生
伊春,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成千上万的林业工人从祖国各地汇聚于此,开山伐木,建设林场,支援全国经济建设。那一代人,手握伐木斧、肩挑扁担,在极寒和黑夜中,与森林共存亡。
我拜访了南岔林业局的老林场。在一间简朴的宿舍里,几位老工人正围坐炉边喝茶。他们热情地招呼我落座,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当年的伐木岁月:冬天“闹木头”,气温零下三四十度,人们在雪地里拉木、装车,一身冻汗全靠炉火烘干;春天冰雪消融,又忙着植树造林,为未来种下绿色希望。
一位老林业工人掏出一本泛黄的日记,上面记载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林区生活——有风雪夜归的艰辛,也有工人们集体舞龙、唱林区民歌的热闹。后来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大面积停伐,伊春从砍树人变成了“守林人”,林区工人转型做护林员、育苗工和生态旅游向导。
我随护林员王大哥一起巡山,他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海,笑着说:“我们家三代林业人,现在轮到我看林子、种树了。森林养我们,我们也要守护森林。”
我写下:
“树木的年轮里,藏着一座城市的成长与赎罪,
从斧头到锄头,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林海的热爱。”
三、林区人家:生活在绿色脉搏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