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美国寄来的老照片在投影仪下纤毫毕现。龙安心调整焦距,让1937年那位年轻绣娘务努嘎的腰带纹样清晰地投射在合作社的白墙上。二十多位绣娘围坐在长桌旁,窃窃私语。
"大家注意看这个菱形套菱形的图案,"龙安心用激光笔圈出腰带上最复杂的部分,"根据州博物馆的比对,这是清代中期最流行的'鱼子地'纹,需要至少七种色线交替——"
"现在谁还绣这个啊!"后排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姑娘打断他,"费眼睛又费时间。"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附和。龙安心早就预料到这种反应,不慌不忙地切换到下一张图片——Linda祖母凭记忆绘制的银冠纹样与现存纹样的对比图。
"看这里,"他指着银冠边缘的一处蔓草纹,"在老照片里有十六个转折点,而现在村里最常见的只有六个。这不是风格变化,而是技艺流失。"
吴晓梅起身分发了几张复写纸和铅笔:"试着描一下老照片里的纹样。"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不到五分钟,抱怨声再起。
"这根本不可能嘛!"黄发姑娘——龙安心记得她叫阿彩——摔下铅笔,"一个巴掌大的图案要绣三天,工钱怎么算?"
"就是,"她旁边的圆脸女孩帮腔,"上次绣那个复杂花样,我眼睛都快瞎了,结果汉人老板说太老气,压价一半。"
龙安心看向吴晓梅,后者轻轻摇头。他们事先讨论过这个问题:复原古法意味着效率降低、成本飙升,在廉价旅游纪念品市场毫无竞争力。
"我有个提议,"龙安心打开一个精致的礼盒,"这是我们按老照片复刻的'鱼子地'纹手帕,定价是普通产品的十倍。"
绣娘们传阅着那条镶边手帕,触感如流水般细腻,图案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微妙的光影变化。阿彩翻出价签,眼睛瞪得溜圆:"588元?疯了吧!街边卖的十块钱三条!"
"但已经卖出去了,"龙安心调出手机上的订单,"北京一位民俗学家订了二十条送国际学术会议。看,这是她的评价:'这才是活着的文物'。"
会议室安静下来。龙安心趁机展示更多对比图:清代纹样如何从繁复的"满地锦"简化为民国"半幅花",再到建国后的"边角纹";战争、迁徙和政治运动如何在织物上留下伤痕。
"我们不是要抛弃现代纹样,"他总结道,"而是多保留一个选择。就像..."
"就像老歌和新歌一起唱,"务婆突然用苗语说道,她从角落里站起来,银饰叮当作响,"少一句,调就断了。"
老人家的手伸进怀中,取出一块未完成的绣片。即使只完成了一半,那密密麻麻的"鱼子地"纹已经让所有人倒吸冷气——精确还原了老照片中的图案,甚至更精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