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四章:款项落地暖山乡(第1/2页)
叶菲是在周三的清晨接到小张电话的。彼时她刚把洗好的衣服晾在阳台,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晾衣绳上,把那件印着向日葵图案的衬衫照得格外鲜亮——那是王剑去年生日时她送的礼物,他总说穿着这件衣服去谈工作,心里都格外踏实。
“叶姐!钱到账了!五十万一分不少!”小张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财务刚查完账,我已经联系物流了,教学设备今天下午就从仓库发往贵州,预计周末就能到村寨!”
叶菲握着手机的手微微收紧,眼眶瞬间就热了。她走到阳台边,看着楼下晨练的老人慢悠悠地打着太极,远处的天际线泛着淡淡的橙红色,心里像被温水浸过一样柔软。“太好了小张,”她吸了吸鼻子,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你再跟施工队确认一下,等设备到了,咱们一起去贵州,把设备安装好,顺便看看孩子们。”
“没问题!我这就去联系!”小张干脆地应下,又补充道,“对了叶姐,李总也给我打电话了,说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想跟咱们一起去贵州,看看‘启智班’的落地情况。”
叶菲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太好了,我们欢迎他来。正好让他亲眼看看,这些资助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改变。”
挂了电话,叶菲走到客厅,目光落在茶几上那本摊开的笔记本上。昨天她熬夜整理了贵州苗族村寨的教学需求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孩子们需要的课本、文具,还有老师们急需的教学培训课程。她拿起笔,在清单末尾添上“安装电子白板、调试平板电脑”几个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是在为孩子们的未来谱写序曲。
上午十点,叶菲带着小张去了“启智教育”的公司。李哲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衬衫,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精神已经好了很多。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不少教育类的书籍,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张照片——一群孩子围着他,手里举着画满涂鸦的画板,笑容灿烂得晃眼。
“叶老师,小张,快请坐。”李哲起身招呼他们,顺手给两人倒了杯茶,“我已经跟公司申请好了,下周一我陪你们一起去贵州。正好我也想看看,咱们的智能设备在山区学校里能用得怎么样。”
叶菲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满是感激:“李总,真是太谢谢您了。您刚康复就愿意跑这么远,我们都特别感动。”
“别这么说,”李哲摆了摆手,语气诚恳,“能为山区的孩子做点实事,是我们公司的荣幸。之前我去偏远地区考察过,知道那里的孩子有多渴望知识。咱们的‘启智班’不仅要给他们带去设备,更要带去新的教学理念,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
三人聊了将近两个小时,从“启智班”的课程设置聊到后续的教师培训计划,李哲提出可以安排公司的技术人员定期线上授课,教山区的老师如何使用智能设备,叶菲和小张都觉得这个提议特别好。临走时,李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叶菲:“这里面是我们公司员工自愿捐的图书和文具,虽然不多,但也是大家的一点心意,麻烦叶老师一起带给孩子们。”
叶菲接过信封,感觉沉甸甸的——那不是纸张和文具的重量,而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我们一定带到,”她认真地说,“等孩子们收到礼物,我会给您拍照片,让您看看他们开心的样子。”
离开“启智教育”时,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小张拎着装满资料的文件袋,跟在叶菲身边,笑着说:“叶姐,我现在特别期待去贵州,真想快点看到孩子们用上新设备的样子。”
叶菲点点头,脚步轻快了不少:“会的,很快我们就能看到了。”她想起那个被瓦片砸伤手的小男孩,想起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攥着她衣角时的模样,想起村长说“孩子们冬天上课冻得握不住笔”时的无奈,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些孩子尽快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用上崭新的教学设备。
与此同时,柏林的王剑正面临着跨文化协作中的第一个难题。
周三下午的项目研发会议上,马丁指着屏幕上的产品原型图,眉头拧成了一团:“王先生,我还是觉得这个设计不符合德国用户的审美。你看这个界面,颜色太鲜艳了,而且功能按钮太多,不够简洁。”
王剑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面前摊着厚厚的市场调研数据。他拿起笔,指着数据报表上的一行字,语气平静却坚定:“马丁先生,我们做过详细的中国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家长更倾向于色彩丰富的界面,他们认为这样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功能按钮多一点,能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产品包含哪些课程,心里更踏实。”
莉娜坐在两人中间,手里拿着笔记本,时不时抬头看看王剑,又看看马丁。她知道,这不是两人第一次在产品设计上产生分歧。前几天讨论课程内容时,马丁坚持要加入更多德国历史文化的内容,而王剑则认为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德国文化作为补充,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才达成了一致。
“可是我们的产品是要推向中国市场,但研发团队在德国,我们需要考虑团队的设计习惯。”马丁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而且简洁是我们公司产品的核心优势,不能因为中国市场就改变我们的设计理念。”
王剑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马丁先生,我理解您对公司设计理念的坚持。但产品研发的核心是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让用户适应我们的习惯。我们可以在保持简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色彩和功能按钮,既保留贵公司的设计优势,又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汤姆,你觉得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汤姆。他推了推眼镜,沉吟了片刻:“我觉得王先生说得有道理。从技术角度来说,调整界面颜色和按钮布局并不难,而且我们可以做两个版本的原型图,分别进行用户测试,看看哪个版本的反馈更好。这样既尊重了双方的意见,又能保证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马丁沉默了。他看着屏幕上的产品原型图,又看了看王剑手里的数据报表,最终叹了口气:“好吧,就按汤姆说的做。我们先做两个版本的原型图,下周进行用户测试。但我希望测试结果能证明,简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王剑笑了笑:“我相信测试结果会给我们一个公平的答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的目标都是开发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会议结束后,莉娜跟着王剑走出会议室,小声说:“王先生,刚才你太勇敢了。马丁很少会让步,你还是第一个能说服他的人。”
王剑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是我勇敢,是数据有说服力。而且我们都是为了项目好,只要目标一致,分歧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他想起叶菲常说的话:“遇到问题别着急,先想想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再找平衡点。”以前他总觉得这话太温和,现在才明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晚上回到公寓,王剑把两个版本的产品原型图发给了国内的几个教育机构,希望他们能帮忙收集家长和老师的反馈。做完这些,他才想起还没给叶菲打电话。拨通视频电话时,叶菲正在厨房做饭,手机架在料理台上,镜头里能看到她系着围裙的背影,锅里的红烧肉冒着热气,香气仿佛能透过屏幕飘过来。
“菲儿,忙呢?”王剑笑着说。
叶菲回头看了一眼手机,嘴角弯了弯:“刚把肉下锅,你那边怎么样?今天开会还顺利吗?”
王剑把下午会议上的分歧跟叶菲说了说,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跨文化协作比我想象中难多了,有时候明明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却因为习惯和理念不同,很难达成一致。”
叶菲翻炒着锅里的红烧肉,声音温柔却有力量:“很正常啊。就像我之前跟山区的老师沟通教学方式,他们一开始也不接受新方法,觉得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靠谱。后来我带他们去城里的学校听课,让他们亲眼看到互动式教学的效果,他们才慢慢愿意尝试。你也可以试试,让马丁和德国团队多了解中国用户的真实需求,或许他们就会理解你的想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章:款项落地暖山乡(第2/2页)
王剑看着屏幕里叶菲认真做饭的样子,心里忽然就亮堂了。“你说得对,”他点点头,“我明天就找马丁,跟他说说中国家长和孩子的真实案例,或许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这就对了,”叶菲把红烧肉盛进盘子里,镜头里瞬间被油亮的红色填满,“对了,念菲说下周末去柏林,你们父女俩好好聚聚。她跟我视频时还说,要带你去吃一家特别好吃的德国香肠,说比北京的好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