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七章 布庄的经纬
“瑞蚨祥”布庄的老织布机总在雨夜转动,丝线自动穿梭,织出的花纹与民国时期的“凤穿牡丹”锦缎分毫不差。现在的店主周女士说,她奶奶当年是这里的绣娘,1937年日军轰炸时,为了抢救祖传的织锦花样,被埋在废墟里,手里还攥着丝线,从那以后,每逢阴雨天,布庄的绸缎上就会多出些精致的刺绣,针法与奶奶的“苏绣”如出一辙。
“洛先生,您看这块锦缎。”周女士展开块红绸,上面的凤凰栩栩如生,“昨天还只是块素绸,今天一早就多出了这凤凰,和我家传的花样一模一样。”洛尘触摸丝线,指尖传来细微的震颤,像有人在背后拉紧线头。
“是织灵,老绣娘对技艺的执念不散。”洛尘在布庄的阁楼里找到个樟木匣,里面装着泛黄的花样图纸,最后一张画着“凤穿牡丹”,角落写着“给婉儿做嫁妆”,墨迹被泪水晕染,“你奶奶是想完成给女儿做嫁妆的心愿,婉儿是你姑姑吧?”
苏雅突然指着织布机:“老板,线在动!”无数彩色丝线自动缠绕在织梭上,随着织布机的转动,渐渐织出块红绸,上面的牡丹含苞待放。周女士按照图纸上的地址找到姑姑家,老人已经九十多岁,看到锦缎时突然泣不成声:“那年我要出嫁,娘说要给我织块最好的锦缎当盖头,结果……”
当周女士用新织的锦缎为姑姑做了条披肩时,老人说,夜里梦到母亲坐在织布机前,笑着说:“婉儿,娘给你织好了。”布庄的织布机在那天夜里停止了转动,织梭上的丝线整齐地排列着,仿佛在等待下一次花开。
第八章 茶馆的余韵
“清风楼”茶馆的铜壶总在凌晨自动沸腾,茶杯里会凭空多出茶叶,冲泡后散发着浓郁的茉莉香。店主吴先生说,这茶馆是他爷爷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爷爷为了抢救店里的老茶饼,被砸死在储藏室,从那以后,每逢清明,储藏室里就会多出几饼新茶,包装纸上的字迹和爷爷的一模一样。
“洛先生,您闻这茶香。”吴先生倒出杯茶水,茉莉香清新淡雅,“上周有位老茶客来喝茶,说这味道和他年轻时喝的一模一样,还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秘方。”洛尘查看茶饼,包装纸上写着“1976年雨前茉莉”,字迹苍劲有力,右下角有个小小的“吴”字。
“是茶灵,老茶师对茶道的热爱不散。”洛尘在储藏室的角落里找到本《茶经》,里面夹着张照片,穿中山装的老者正在采茶,身后跟着群年轻人,“你爷爷不仅是茶师,还是附近的赤脚医生,地震那天他刚为病人看完病,就赶回茶馆抢救茶饼,那些茶是他准备送给贫困山区的。”
苏雅突然指着茶杯:“老板,茶在动!”茶杯里的茶叶突然直立,组成“平安”二字。吴先生按照《茶经》里的地址,将新茶寄给了贫困山区的学校,校长回信说,孩子们喝到茶时,都笑着说好像看到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采茶,手法娴熟,歌声嘹亮。
当最后一饼茶寄出时,储藏室的铜壶发出“咕嘟”声,里面的水渐渐冷却。吴先生发现《茶经》里多了张字条,是爷爷的笔迹:“茶如人生,先苦后甘,要记得多帮有困难的人。”阳光透过茶馆的窗棂,照在整齐的茶饼上,每种茶叶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洛尘站在巷口,看着这些老铺子在晨光中苏醒,铜钟的滴答声、药碾的转动声、织布机的穿梭声交织在一起,像首古老的歌谣。他知道,这些藏在时光里的执念,终会在理解与传承中找到归宿,而他的故事,也会随着老城的烟火,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