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雪的清晨,诗滢轩的青瓦上积了层薄雪,像给黛色的屋顶笼了层纱。沐荷正用银簪小心翼翼地将那支写满茶联的东方树叶瓶,放进樟木收纳盒里。瓶身的墨字在雪光里泛着温润的光,与盒底垫着的湘妃竹篾纹路交缠,像两句对仗的诗在静默相和。门被推开时带进股寒风,临风肩上落着雪,手里却捧着块灰黑色的水泥砖,砖面还带着潮湿的凉气,上面用红漆写着“东方水泥”四个字,笔画方劲如众妙学堂的课桌椅腿,竟与百德康桥桥基的刻痕有几分神似。
“建材市场淘的样品砖。”他拍掉肩上的雪,将水泥砖放在炭盆边的青石案上,砖底的细沙落在案面,积成小小的丘,“工程队的老周说,这是新研发的‘文创水泥’,能在凝固前刻字,诗韵澜庭新修的回廊就要用它。你看这砖面的粗糙感,像块天然的碑,比宣纸更能存住墨。”
沐荷的指尖抚过水泥砖的气孔,忽然触到处凸起的纹路,凑近了看是个极小的“荷”字,与井台的磨损痕分毫不差。砖的侧面有行模糊的生产日期,数字边缘竟洇着点朱砂,像从碧玉的胭脂盒里蹭来的。她取过那支紫斑竹笔,蘸了点浓茶汁在砖上写字,笔锋划过的地方立刻显出深褐的痕,像把千年的墨韵揉进了现代建材里。
“这质感倒像当年澜庭诗社的‘拓片砖’。”沐荷望着砖上的字迹,忽然想起老秀才讲的典故,“璞玉曾在诗社的地砖上刻过‘以文为石’四个字,说‘好文字要像砖石,经得住雨雪’。后来战乱时砖被拆走,只传下拓片上‘文如基石’的残字。”
临风从工具袋里翻出把小巧的刻刀,在水泥砖的留白处刻下“文如基石”。刀尖划过水泥的声响,与炭盆里木柴爆裂的脆响连成韵,像把两世的力道都凝在指尖。他刚刻完最后一笔,窗外的雪忽然大了,雪花落在砖面的刻痕里,瞬间融成细小的水,顺着笔画往下淌,在案上积成小小的滩,像句未完的箴言在悄悄蔓延。
案头的青铜镜忽然反射出水泥砖的影子,镜面映出的“东方水泥”四个字,与窗外诗韵澜庭的回廊地基叠在一起,竟在墙上投出幅流动的影:穿青衫的书生蹲在地基旁,用竹片在湿泥上写字,每个笔画都嵌进石子;穿蓝裙的女子捧着陶罐,将诗稿烧成的灰撒进泥里,说“让文字做砖的骨头”;远处的工匠正将刻字的砖铺成路面,砖缝里钻出的草叶,叶尖都顶着个“文”字。
“这水泥原是有记性的。”沐荷望着镜里的影子,忽然从传文匣里抽出张泛黄的图纸,是民国时澜庭学堂的地基图,上面用红笔标着“文石区”,恰好对应着今日诗韵澜庭的回廊位置,“老教授说,水泥的成分里有石灰石,而石灰石的形成要几亿年,我们此刻刻的字,会跟着石头一起变老,像把现在的故事寄给未来。”
穿校服的男生带着众妙学堂的孩子们来送“拓片工具包”时,正撞见临风在新砖上拓字。孩子们立刻围上来,有的用毛笔蘸墨涂砖面,有的将宣纸覆在上面轻拍,很快,“文如基石”四个字就拓在了宣纸上,墨色深浅不一,像带着水泥的呼吸。“我们学堂的手工课刚学了拓片!”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自己的作品,是从百德康桥残碑上拓的“德”字,边缘还沾着桥基的细沙,“老师说这叫‘让老字长出新模样’,就像水泥能盖新房子,也能存老故事。”
沐荷忽然想起那半本《论语》,取出来放在水泥砖旁,书页里的银线与砖面的刻痕缠在一起,像把两世的文字系成了绳。她教孩子们用水泥做“诗心砖”:在未凝固的水泥里嵌进竹简书的残片,撒上从红树康桥带回的气根粉末,再用刻刀刻下自己喜欢的诗句。穿汉服的小男孩刻了“红树藏诗”,戴眼镜的小姑娘刻了“荷风渡月”,男生则在自己的砖上刻了“新旧同辉”,说“这砖将来铺在回廊,我们走在上面,就像踩在诗上”。
临风从建材市场带回袋“彩色水泥”,有茶褐、竹青、荷粉三种颜色。他将不同颜色的水泥混合,在砖面上做出渐变色的“诗韵纹”,像把诗滢轩的茶绿、诗韵澜庭的湖蓝、红树康桥的褐红都揉进了砖石里。“工程队的老周说,这叫‘会呼吸的水泥’。”他指着砖面的细孔,“能吸收潮气,让刻的字更不容易褪色,就像文字自己会保养似的。”
三日后,诗韵澜庭的回廊铺砖仪式上,孩子们亲手做的“诗心砖”被嵌在回廊的入口处。老工匠用水泥浆将砖缝填实,浆水漫过刻字的地方,竟在“文”字的捺脚处凝成个小小的珠,像文字在眨眼睛。穿长衫的老先生站在砖前朗诵《荷梅诗钞》,声音落在砖面上,回声里竟带着《凰赋》的韵律,众人都说“是璞玉的字在应和”。
清禾带着舞蹈学院的学生来了,她们穿着用水泥袋改造的舞衣,裙摆上印着“东方水泥”的字样,却用金线绣着“以文为石”的篆字,像把现代建材与古老文脉都穿在了身上。当《基石赋》的旋律响起,舞者们的足尖踏在新铺的砖上,每一步都踩在刻字的节奏上:“文”字是踮脚的轻盈,“石”字是顿步的沉稳,“基”字是旋转的舒展,“础”字是俯身的虔诚。舞到高潮时,她们的水袖扫过砖面,带起的水泥粉尘在阳光下连成线,像把两世的文字都织成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