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边是手持简陋的刀枪棍棒,一边是长枪短炮的轰击,民众的零星抵抗瞬间被瓦解。
道光帝见状,再次选择屈服,与英方签订了《广州和约》,不仅默许了英人的入城权,还不得不赔偿军费。
这场所谓“反击”的失败,本质上正是清廷腐朽统治的真实写照。
统治者既缺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也毫无动员民众的真诚意愿,
仅仅把百姓当作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而非共同抵御外敌的可靠力量。
事实上,清廷利用民众对抗洋人的事情,早在 1841 年 5 月便已发生,这便是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当时,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肆意烧杀抢掠,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遭到英军调戏,
这一暴行彻底激怒了当地民众,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直接导火索。
5 月 29 日,三元里附近 103 乡的数千名群众,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等简陋武器,毅然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发起进攻。
5 月 30 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约 5000 人,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
英军司令卧乌古见势不妙,急忙率领英军出击。
群众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且战且退,巧妙地将敌人诱至牛栏冈附近。
当英军完全进入包围圈后,埋伏在周围的群众瞬间发起猛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5 月 31 日,番禺、南海、花县等县 400 余乡的群众数万人闻讯赶来支援,将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
英军无奈之下,派出翻译混出重围,向广州知府余保纯求救。
余保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全然不顾百姓死活,采用威胁、欺骗等卑劣手段,强迫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这才得以解围。
由此可见,这些朝廷官员为求自保,对洋人摇尾乞怜,对国人却凶狠残暴。
每当外来势力侵略中国,朝廷里的皇帝和官员便想起利用老百姓。
而一旦洋人退去,朝廷又对贫苦百姓严加防范,正如网友所形容的那般:
“用的时候和颜悦色,用过之后严加防范,这便是道光年间朝廷与百姓的真实关系。”
在三元里民众抗英之初,官府对民众的抗英行动尚持观望态度,甚至还在暗中予以支持。
然而,当民众力量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逐渐凸显时,官府内心的恐惧便彻底压倒了“借民抗敌”的想法。
他们生怕民众力量壮大后,局面难以控制。道光皇帝就在这种平衡中,小心试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