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1840年到1842 年,在英国人武力胁迫之下,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场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战争,历经两年的激烈交锋,终于暂告一段落。
然而,到了 1847 年 2 月,局势陡然生变,英国军队骤然向虎门发起猛烈进攻,迅速占领炮台,并长驱直入开进了广州城。
明明鸦片战争早已结束,英国人缘何突然对虎门和广州城发动袭击呢?
究其缘由,乃是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虽成功攫取了五口通商等诸多权益,
但对清廷落实条约的情况极为不满。
另外,英国妄图进一步拓展其在华南地区的势力范围,
其中尤以逼迫广州开放入城权为重点。
(在此之前,广州民众出于对英人的抵触情绪,曾强烈抵制英人入城)。
还有,对于《南京条约》一些条款的具体解释,中英双方存在较大分歧。
英国单方面认为,条约既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贸易,便理所当然有权进入广州城。
而清政府却坚持认为,条约仅允许英国人在城外通商,故而对入城问题坚决抵制。
英国人因此恼羞成怒,悍然发动攻城行动。
英军进攻虎门之时,虎门炮台的防御设施尚未得到完全恢复。
另外,清军装备陈旧落后,指挥混乱无序等弊端再次暴露无遗,实在难与英军利炮相抗衡。
仅仅数日,虎门炮台便告陷落,英军舰队顺着珠江一路直抵广州城下,凭借武力,威逼清廷答应其入城要求。
此时的道光帝陷入两难之境。他既羞于再次卑躬屈膝地求和,又着实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正面抵抗。
无奈之下,他竟将“御敌”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民众的力量,企图以“民力”来为自己“扛雷”,进而转嫁战败的责任。
基于此,道光帝急忙下旨鼓励地方组织团练,宣称“官民同心,共御外侮”,
实际上道光居心叵测,首鼠两端。
倘若民众抗英取得成功,便可彰显“天朝上国”民心可用,为自己挽回些许颜面。
若不幸失败,则可将罪责归咎于“民力不足”或是“地方官调度不力”。
翻看历史我们发现,官府对于民众武装既想加以利用,内心却又充满猜忌,
始终拒绝为其提供正规的军械装备以及统一的指挥调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