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乾隆修陵墓要用楠木,可出产地没有成型的木材。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此时工部尚书金简建议:何不借修睿明朝皇陵的机会,
把永陵大殿的楠木改大为小,这样就能把省出的金丝楠木用于修建裕陵。
乾隆一听这主意不错,就批准了,因此永陵的金丝楠木被“偷梁换柱”运往了裕陵。
这种传说描述的有鼻子有眼,让人很难判断真伪。
实际情况是,乾隆看到明陵大殿年久失修,金丝楠木的头儿,由于雨水的侵蚀变得腐朽,
他就命工部尚书金简,派工匠将这些楠木大梁和檩条拆下来。
把腐朽的头部锯掉,重新盖了一座小一号的大殿。
就因为这件事儿,民间纷纷传说,乾隆用松木或者其他木材,换下了明陵的楠木。
这件事是谁造的谣言,大概其是反清复明那些文人编造的。
乾隆感觉到很委屈,自己的裕陵竣工于乾隆17年,比修缮永陵整整早了9年,怎么会存在“偷梁换柱”这种可能呢?
令乾隆更悲伤的是,人们宁可相信传说,也不相信他是一个敬重前朝皇帝的皇帝。
乾隆“偷梁换柱”这些传说,记载在《清稗类钞》书里,书中写到:乾隆密令侍卫“勘察明陵木料”,拆下运走。
还描述工匠们用细砂纸打磨楠木时,竟在纹理中发现永乐年间刻下的“奉天承运”的字样,
乾隆听闻后惊出一身冷汗,急令用黄绫包裹柱身,对外宣称“得到了明成祖的神佑”。
江南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谣:
乾隆下江南,
明陵少根梁,
楠木换去修宫墙,
祖宗尸骨寒。
尽管歌谣和书中情节描绘的惟妙惟肖,事实却有《钦定工部则例》中记载:
“明永陵楠木柱朽坏三尺,奉旨截断重安,余木收储备用。”这样的记载,
从这传说中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想改变以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很难的。
一旦被人怀疑,你所做的一切都被人误解。
认为你所做的一切,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别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