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历史上来看,如果一个帝王想为继承人铺平道路。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清算从龙之臣,为了避免继承人压制不住的情况,同期的一些权柄过大的人都会被清算,并且开始将继承人的幕僚引入朝堂。另外一种就是打压可用之臣。对于一些能力突出且无威胁的一代从龙之臣,会极力打压,然后待新君上位,施恩于这些人,将其笼络过来。
试想一下,一个熟读二十四史的人,这些手段难道不知道吗。总有一些脑残,会狭隘的认为他晚年一直想家天下,但凡你真的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一时期他开的会议,出台的文件,做的事情,仔细去思考一下,有哪些事他真的是为了他自己?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次在全国卫生会议上,一位位代表缓慢起身汇报农村的工作。
根据统计各地代表的汇报我们得知,在当时全国有将近140万的医生、卫生员,竟然有将近126万人分布在各个城市,分布在农村的医疗人员仅占总医疗人员人数的10%。
而医疗经费竟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用在了城市,用来钻研顶尖的医学技术,只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用在了人口占比最大的农村里。
这组数据让他怒火中烧,拍案而起说道:“城市人口的占比仅仅占中国总人口的15%,你们却将大量的医疗人才集中到了城市。中国有农民,农民也会生病,农民也需要治病,医疗首要目的是救人,不是挣钱”
“怎么?咱们人民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了?只给有钱人服务,剩余的人民群众就都不管了?我看也不要叫人民卫生部了,直接改成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如果大家对父母那个年代有印象,在60到70年代,农村存在大量的赤脚医生、夜校和村镇小学,而在乡镇上有卫生院、卫生所、中学、高中,甚至条件好点的乡镇,各种小作坊、工厂都有。农村在当时的基础设施配套很充足,很多农民不需要去城市,就可以就地自足,农村是可以做到百业兴盛的。
最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原因,下乡比较频繁,乡村年轻人越来越少,方圆百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许多的村镇小学也都没了,中学则是几个镇合并成一个,而高中则普遍需要去县城里。至于医院,基本上就只剩一个卫生所,打针输水勉强可以,稍微想做个检查就需要去县里。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现在的乡村挺死气沉沉,没有六七十年代的那种活力。
我有一段时间试着去思考,
为什么教员致力于搞人民公社?
为什么要做集体化?
为什么农民不去城市要就地城镇化?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
因为,教员很明白,个人是很难对抗公权和资本的。
人民公社的本质是教员考虑到,集体经济才是农业的出路。因为只有集体经济才有和资本谈判的筹码,才有悍动公权和资本的力量,才能以集体化的手段达到工业化的目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农村看一下就知道,现在农村大规模的机械种植全部都是公司承包,单个的农户根本负担不起,而且因为都是单独的个体,定价权根本做不到统一,也就更没有和公司商量的余地了。
农民,农业要想发展,必须走集体化的道路,当年是因为工业化进展慢,且大部分区域无法做到工业化机械的普及,大部分还是手工农业,导致大家觉得自己干有奔头。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证明教员人民公社是对的,只有集体化的工业化农业,农民才能依靠农村的土地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由农产品衍生出相关的高附加值商品,可以就近与资本谈判建厂。也有分股分红的权益。
可以说,教员至少眼光看了50年远。有机会的话,可以把国内一些富裕农村和普通的农村做个对比,如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例外,这些富裕的农村全部走的是当年教员提倡的集体化路线。
集体机械化和资本机械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两个对立的极端。很多人动不动在鼓吹现在的农村都是机械化生产。但是,你如果去调研,实际去了解,就知道这种成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农民有半毛钱关系吗。几乎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土地兼并,资本长期性的低价承租,把土地的经济效益几乎全部垄断。并且,由于机械化的生产,农村的残余劳动力也没有雇佣的空间,可以说农民的退路也给堵死了。
几千年的土地兼并的历史。教员很清楚土地的价值,可以说,土地是最一本万利,最没有风险的生产资料。当年,教员的农业机械化方向,就是想让农村的土地能够集体化,不管是未来和资本谈判土地收益,还是农民自有经营,农民都能够掌握主动权。那一场春风彻底让农村沉寂了。
人,人,唯有人,才是最重要生产力。
我想过一件事,如果当年继续坚持集体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员那个时期已经出现东方红等机械化农机,依靠农民三十年的原始积累,和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叠加科技、产业的助力,那农民是不是可以提前富起来,而且是会有大量的农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