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看过某某年的,里面有个写红楼赚钱的情节。这种事放在古代,尤其还是封建社会真的可能吗。
大家别忘了,历朝历代对于书籍的控制是相当严苛的,给大家提几个熟悉的金瓶梅、资治通鉴、明史纪事本末,这些在古代都是禁书。思想上的开放对于古代皇权的统治是相当有威胁的,书籍的刊印没那么简单,搞不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很多“穿越创业流”小说中,主角动不动就搞起印刷术,要么复刻活字印刷搞“古代出版社”,要么手抄千本书贩卖致富,或者干脆自印《天工开物》《论语通俗解》《农政全书》等“文化巨着”,一夜之间名利双收。然而,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的印刷出版,从来都不是随便印、随便卖、随便发财的生意。
从宋代活字术普及后到清代严控言论制度下,刻书、印书、卖书、藏书、借书,几乎全都要在国家监控之下进行。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舆论的武器、意识形态的阵地,出版行为即政治行为,一旦处理不好,轻则抄家坐牢,重则杀头。
大家好好看看古代出版业的真正现实,让那些妄想靠印刷“文化创业”的幻想回归土地。
印书刻本不是自由市场,是国家控制下的文化工具。从唐宋起,书籍就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控制范畴。唐代虽已有雕版印刷技术,但主要用于佛经,由寺庙和宫廷掌控;宋代出现官私并行刻书,但大部分民间刻书必须登记备案;元明清更加严格:所有“出版”行为都必须“奏报备案”,否则就是“私刻违禁书”,判罪从严。
尤其是明清两代,对书籍内容、来源、印工、发行区域、读者群体都有明确规定,凡涉及政治、历史、宗教、讽刺、占卜、预言、军情者,一律严禁私印。
一句话:你主角想靠印书发财?先去问问你有没有户部批准和吏部背书。
刻书是大工程,不是“一人动刀、百本出炉”。
在活字印刷普及之前,刻书靠的是雕版,每一个字都要手工刻刀。一本三万字的小书,需木匠刻板 300块以上;每块板需 选木、刮面、反刻、描字、上墨、试印 六道工序;雇人刻板,按版页计价,一页约需工匠 1天至3天 完成;印书一百本,需 压纸、晾干、装订,至少耗时 两三个月;
还要支付纸张、油墨、工匠、食宿、运输等高昂成本。
一部《资治通鉴》宋刻本要刻 294卷、3000余版,只靠穿越者“有技术”是不行的,得有钱、有场地、有熟练工、有纸厂、有运输系统。
所以别幻想“我来搞文化创业印刷书”,你要是没一两千两银子起步,只能在路边写字卖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