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古代水利工程,绝非靠几把锄头就能开出渠来,也不是想修就修的简单工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稍有不慎,轻则田毁村淹,重则引发区域性灾难。历朝历代都把水利建设视为国家级事务,由中央或地方官署统一部署,不能私自挖渠筑坝。
水利牵一发而动全身。唐代时,哪怕一个县的小沟小渠都要呈报州府批准;明清时期,连乡间整修水田的斗门排灌,也需向里甲呈文。洪水、涝灾、堤坝溃决都曾带来大规模死亡和饥荒,不容任何个人擅动。
水利牵涉的,不只是你家田里的水,而是整个区域的水系调度。你修一条渠道灌田,很可能导致下游缺水、邻村旱死;你筑一道小堤挡水,可能引起漫灌淹田;你私挖河道改流,哪怕只多流出几丈水,整个灌溉系统都要失衡。
宋代就有明确法令规定:“私筑堰堤,以致涝旱者,官为拆毁,并论罪。”明清时期对“私修河渠不循规制”的处罚尤为严厉,因为水利不是“便利一家”,而是“一方赖之”的命脉。一个农户或地主擅自动手,就是挑战整个官治秩序。
从汉代到清代,历代王朝对水利工程的审批程序都有严格规定。比如修建一条灌溉渠,不管是引江水还是挖山泉,都要经由以下程序:
发起人(通常是乡村大户或地方团体)起呈;
里正、保甲签字背书;
县官批示后报州府;
州府勘验,若涉及大河需报省府或朝廷;
派遣官员丈量地形、水量、影响范围;
核实劳动力、经费来源、责任人;
颁发准许文书,并备案入档;
项目竣工后派员验收,如不合规,强拆惩处。
这整套流程少则两三月,多则拖数年。没有官府批准,哪怕你是皇亲国戚,也不能乱动水利系统。
水利不仅是政治工程,更是技术工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都江堰:李冰父子设计的“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靠的不是力气,而是对水文、地势、泥沙冲刷的精确计算。稍有偏差,就可能“溃于尺寸”。
再如汉代漕渠、唐代龙首渠、宋代广济渠,无不请水利专家测量流速、设计渠宽、估算落差。明代的水利学家潘季驯总结出“疏胜于堵”“随高就低”等原则,纠正了地方盲目修堤导致的反复决口。
你要在古代修水利,光有锄头和热情远远不够,得懂风向、水势、泥沙含量、河床斜度,还得会修“丁坝”“格堤”“引渠”,否则就是在制造灾害。
水利工程一般是劳动力密集型工程,动辄千人上万劳役。汉武帝时期的白渠就动员数万士兵与徭役民夫;隋炀帝开永济渠,征发丁夫百万人;宋代江南修塘筑堤,也需各县户丁轮流出力。
不仅如此,还需大量物资:木料、石料、铁器、绳索、麻袋、草包、斗门装置等,一项工程动辄花费数年、耗银千两。哪怕是地主阶级,自己掏钱修渠也不堪重负;普通农户更不可能“随便修修就出成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