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今天只要不涉及违禁物品,一般的商业物品都可以正常市场交易。但是在古代,很多的商品不是普通人能涉猎的,往往属于官家私营。如盐、茶叶、丝绸等。
丝绸、茶叶这些东西,在今天是普通特产,但在古代,都是国家的“外交武器”和“财政支柱”。
丝绸,是皇家垄断的大宗出口物资,尤其是在汉唐时期,丝绸代表着皇权的面子和帝国的威严。茶叶更是大宗税收来源,唐宋以来,朝廷靠茶叶榷税补贴军费、稳固边疆。
所以,别以为能自己种茶、织布、拉着骡马就出关卖货。每一匹丝、每一斤茶都牵涉到朝廷的经济和外交布局。私自出口?那是与国家争利,等同谋逆。
古代丝绸、茶叶想卖到国外,第一道坎就是“官引”。什么是官引?就是官方发放的许可证,证明你这批货可以出关、入市、交易。
唐代的市舶司专门管海上贸易,没官引的货船不许出海。宋代的榷茶司、榷货务也是一样,凡出境茶叶、丝绸,都要登记在册,缴纳重税,领引通行。
元明时期,沿海各大港口设立“市舶提举司”,海商必须先报关纳税、领取通关文书。无证偷运者,一旦查获,不仅货物充公,人还要处斩。
丝绸茶叶为何管制那么严?因为它们是外交工具和战略物资。
汉代对匈奴、乌孙、高句丽、月氏等民族输出丝绸,是为了联络、羁縻、换取边境和平。唐朝出口丝绸、茶叶,主要流向中亚、波斯、东罗马,同样是服务外交和贸易平衡。
宋代开始,茶叶成为“茶马互市”的硬通货。西北边疆的马匹、战马都是用茶叶换来的。没有官引的私茶,等于破坏国家军需体系,所以私卖茶叶罪比私盐还重。
在很多历史记载里,私自出口丝绸茶叶,朝廷一律按重罪论处。唐律就有明文:“私运绢帛茶叶出境者,流三千里,情节重者斩。”
宋代《宋刑统》也规定:“私贩茶叶出边者,杖一百,籍没家产,徒三年。”元代更狠,私运出海的商人被抓到,当场处决。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下,未经许可私通外商、私运丝绸茶叶者,一律论以私通外夷之罪。明成祖时,曾一次处斩沿海私茶贩子三百余人,震慑海商。
海禁、榷场、互市管得死死的。海禁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有一整套管理体系。明代严禁民间私自出海,哪怕是渔船也需领牌登记。市舶提举司、巡海御史专门盯着丝绸茶叶出海贸易。
宋元时期,西北互市、榷场,专管茶马交易。茶叶运往西北,必须通过官设榷场,按品类、数量交税,私运者视同走私军火。
明清对蒙古、吐蕃的茶马贸易更是国策核心。私茶乱市,就是乱军需。康熙年间一度因私茶泛滥,边马供应出问题,朝廷大震怒。
很多人以为,丝绸茶叶是暴利,卖到国外就能富甲一方。可实际上,历代王朝对这些物资的重税、专营,已经把商人的利润层层剥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