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但私铸虽屡禁不绝,却从不受宽宥。一旦朝廷稳定,私铸必被清算,杀一儆百。
私铸的钱流入市场,直接后果就是币值贬损,物价飞涨。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方边境私铸横行,一时劣币泛滥。百姓怨声载道,物价飙升,米价、盐价一年翻几番。
更严重的是,良币被迫退出流通。《管子》早就说过:“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好钱被藏起来,劣钱横行,交易越来越困难。
有意思的是,很多小说里主角靠私铸发财,现实中,私铸者往往是被官府抄家灭族。
铜作为铸币的原料,是国家重点管控资源。秦汉时期,民间不得私开铜矿。魏晋南北朝时,铜矿多被地方豪强掌控,也往往成为政权动荡的导火索。
唐代,铜矿属于国家专营,一旦被查出私采,照盗国之罪治之。宋代更严,矿山周围派驻专官专兵,铜矿被列入最高等级禁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说里写的“随手开矿,熔铜铸钱”,纯属幻想。铜矿开采、运输、炼制、铸造,环环都在官府监控之下,稍有风吹草动便是灭门之祸。
尽管法律严酷,总有胆大妄为者铤而走险,尤其是在政局不稳、官商勾结的时期。唐末五代就是典型,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几乎都私自铸钱,甚至用铁、锡、铅代替铜钱。
辽、金时期,部分边疆商贾私铸钱币贿赂官员,形成黑色产业链。朝廷屡次下令严打,仍难根除。宋代南方部分地方,豪强大族干脆自己铸钱用于庄园内部流通。
但这些行为,无一不在日后被追究清算。王朝一旦恢复中央权威,必血雨腥风。
古代的钱币,表面上是金属实物,实则是国家信用的载体。汉武帝时,重铸五铢钱,就是为了重建市场信心,稳定物价。唐代开元通宝、宋代元丰钱等,都是国家信用的象征。
民间私铸,不仅扰乱市场,更破坏了国家信用。百姓若失去对钱币的信任,交易必然停滞,经济必然萧条。
所以,历代王朝对私铸从无宽宥之例。朝廷必须垄断铸币权,以保障钱币的信用,维系国家的经济命脉。
私铸钱币的泛滥,往往是王朝衰落的标志。东汉末年、唐末、宋末、明末,都是如此。私铸横行,币值崩溃,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秩序随之瓦解。
每当私铸成风,也正是盗贼蜂起、藩镇割据、地方失控的时代。铸钱权旁落,等于宣告中央集权瓦解。
正因如此,私铸钱在古代被视为“灭国之罪”,绝不是小打小闹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