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早在二千多年前,盐铁论就货币铸造权展开了一系列论述。民间的经济活动在某一段时间确实存在私自造币的情况,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活动也逐步收紧,尤其是“钱”,更不可能民间私铸。
古代王朝的命脉之一,就是货币铸造权。在今天,印钞是国家行为;在古代,铸钱同样是王权象征。每一枚铜钱的背后,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皇权的标志。钱,不仅是交易工具,更是国家信用和秩序的基础。有人以为古人随手能铸铜钱,其实那是颠覆国家根基的大罪。
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钱者,百姓之命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民间私自铸钱,必然导致币值混乱、物价飞涨、社会秩序崩溃。就像现代有人伪造钞票一样,危害的不只是商贩和买家,而是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
西汉初年,朝廷曾试图放松铸钱权,但很快发现民间私铸泛滥,市场铜钱良莠不齐,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迅速收回权力,恢复官铸制度。从此,私铸者被视为乱臣贼子,斩立决,毫不留情。
以为铸几枚钱就能发财?错了。在古代,铜、铁、锡、铅等金属的成本相对稳定,但币值取决于官方标准。私铸钱往往偷工减料,重量不足,甚至夹杂杂质。这种钱进入市场后,会直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割据,一些地方私自铸钱,结果是什么?各地钱币规格不一,交易混乱,物价飞涨。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买口粮都困难。一枚好钱,能买一斗米;私铸劣币流行时,十枚钱都换不到一升米。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灵帝时,洛阳及各地铸钱盗贼蜂起,朝廷无力整顿,百姓“持钱不得米”。这是古代伪币带来的直接后果——通胀、饥馑、社会不稳。
铸钱不是随便弄个炉子。别看网络小说里写得轻巧,主角搞个作坊就能铸币流通。实际情况是,铸钱需要复杂的工艺、标准的模具、精良的原料。
首先是工艺。唐代《开元通宝》铸造,就讲究精美的字样、统一的重量。要做到钱文整齐、重量相等,没有精密模具根本不行。模具多由工匠世家掌握,普通百姓很难获得。
再者,原料也不是说有就有。铜在古代可是战略物资,哪怕是朝廷都时常缺铜。私民哪里来的大批铜?私铸者往往铸劣币、减重币,流入市场立刻露馅。
别小看这一点,在宋代,官府甚至禁止私民大规模收购铜器,就是怕有人熔铜私铸。普通百姓胆敢偷偷收铜,一经告发,就要吃官司,重则死刑。
私铸钱币在古代是死罪。汉律规定:“盗铸钱者,弃市。”所谓“弃市”,就是在闹市处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唐律也同样严苛,《唐律疏议》载:“私造钱者,绞;其主使者,与盗同。”意思是,无论是铸钱者还是主谋者,都当以死罪论处。
宋代更不含糊。宋太宗时期,全国大力打击私铸。史书上记载,一次扫荡江南私铸窝点,牵连数百人,全数正法。凡是窝藏、运送铜料、提供模具者,无一幸免。
古代政府为何如此残酷?因为私铸钱币比盗贼更危险。盗贼抢的是一户两户,私铸劣币害的是满城百姓。
尽管法律严苛,但历代私铸总是屡禁不绝。原因何在?一个是经济压力。兵荒马乱时,地方官也好,豪强也罢,都有可能动起私铸的念头,用来弥补军费或中饱私囊。
比如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割据,各自铸钱。东晋初年,朝廷收不到足够税赋,为补财政,竟默许地方士族私铸,导致钱币不一,商贸混乱。
另一个原因是官府铸币能力不足。铜料短缺、铸工技术低下,都逼得地方或商贩以劣币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