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也许现在吃的太饱,让很多作者,尤其是一些影视类的编剧已经忘却中国的绝大部分时期是吃不饱饭的。
在古代,吃不饱饭是常态,饥荒也是常态,但是很多人只是看到常态,却从来不去思考饥荒引发的社会后果有多么严重。
你永远猜不到一个吃不饱饭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来。
很多小说里描写古代社会的“礼崩乐坏”,喜欢套用现代语境,说什么“民众觉醒”“秩序松动”,甚至把破坏礼制看作是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然而真实历史中的“礼崩”,往往不是因为理念,而是因为“肚子太饿”。
古代社会一旦发生天灾、战乱、歉收,随之而来的不是“思潮激荡”,而是饥荒、抢夺、吃人。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满足时,什么“孝道”“宗法”“长幼有序”“士农工商”的等级伦理,全都会瞬间瓦解。
当你要眼睁睁看着家人饿死、看着孩子哀号、看着尸体变成唯一的“粮食”,礼,就再也不是“天经地义”,而是“奢侈的装饰”。
真实的礼仪瓦解,是从吃死人开始的。吃人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中国历史上记载极多。几乎每一个大饥荒年间,《资治通鉴》《明实录》《清通鉴》《旧五代史》这些正史,都有类似记载:
东汉末年《后汉书》记:“县中乏粮,人相食。”
唐代安史之乱,《资治通鉴》载:“城中饥甚,鬻妻卖子,不足,遂相与啖人。”
明朝崇祯年间大旱:“母食子,子食母,人相食者遍于关内。”
清朝嘉庆年间饥荒,山西、河南、陕西“家食其亲”,甚至有“开坟盗尸为食”。
礼制中,亲亲之道、父慈子孝,是根本纲常;一旦饿到吃掉亲人,礼崩早已无须再论。哪怕是平时再守礼的良民,只要生存被压到极限,就会变成连动物都不如的状态。
古人重视“父为天、母为地”,家族是礼制的基本单元。但饥荒面前,“父不慈、子不孝”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明史·灾异志》中就记载,某地“父杀子以食,母弃婴于沟壑”。清代《嘉庆实录》也记:“一妇得食,竟与姑独食而弃其夫,夫饥死。”还有“丈夫躲食于外,妻持刀逼问食下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