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木材需处理防腐、脱虫、晾干等程序;
一栋木房用材量大,一般人根本承担不起。
所以,真正“全木结构”的宅院,往往是士绅大户、城镇富人、宗祠庙宇才有资格拥有。普通农民哪怕有一点木料,也多是用于门框、床架或屋梁支撑,而整栋木屋几乎不可能。
小说中“主角帮村民建一排木房”,如果不写清楚哪里来的木头,那就像“现代人说帮邻居盖了几座别墅”,听着挺美,但逻辑崩了。
砖瓦房并不普及,砖瓦本身也是“特供材料”。砖瓦技术虽然早在秦汉就已成熟,但生产砖瓦是一项耗土、耗煤、耗人力的工业活动,一直到宋代后期才逐步广泛使用,而农村用砖建屋则更加晚。
明清两代虽有“瓦房乡村”,但主要集中于江南富庶地区和靠近城市的村落。瓦房建造需:
瓦窑供砖瓦(需缴税);
木架+承瓦结构;
技术熟练工匠施工。
这些条件普通农户难以凑齐,因此古代乡村基本上“土墙+草顶”,能上瓦者皆为“大户”。
小说里“穿越者带村民自烧瓦砖”,还动辄建“瓦房街道”,别忘了封建时期瓦窑是官营或富户专营的重工产业,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
在宋代及以前的史料中,多次记录农户居住条件为“一室多口”:
《宋史·食货志》:江南民居“草屋一间,五口同宿”;
《明会典》:农户“每屋十尺见方,三代同住”;
《清实录》:灾年“百姓栖身半屋,父母同床”。
一间屋子几十平方已是极限,多为通铺睡觉、无隔断,厨房与卧室合用。至于小说中“一人一屋、柴房杂物房样样齐全”,基本不属于老百姓的住宅,而是“乡绅府邸”的规格。
而且“庭院”“后花园”根本不是平头百姓的事,他们更多是“耕地与宅基地分离”,“宅后有厕、前有畜圈”已属“人居典范”。
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朝廷对农村住房高度、结构乃至装饰都有明确限制。以明清为例:
民房屋檐高度不得高于三丈;
私人不得使用“飞檐斗拱”;
普通人家不得“漆色外饰”;
有些地区还严禁“砖雕、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