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假设有人穿越到古代,掌握着现代医学的知识与技术,自信能凭一手绝活救人无数、金银滚滚而来、跻身御医、富贵荣华。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医术高明,自然能赢得天下人敬重,金银财宝、爵禄封赏岂不是唾手可得?
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古代社会的医生是怎样的地位?太医院的御医真是那么好当的吗?你真的凭一两次治病救人就能“封金带银”吗?
历史的真相往往和人们想象的不一样。哪怕你有再高明的医术,没有世家背景、科班出身、行业认可、权贵扶持,就像手握金钥匙却站在铜墙铁壁面前,连门缝都找不到。古代医生行当里有着看不见的门槛、翻不过去的高墙。
1. 御医是官职,不是自由行医
很多人以为御医就是“医术好、被皇帝赏识”的代名词,但其实御医是个正式官职,有严格的选拔和任命程序。
以唐宋为例:
御医必须出自太医署(唐)或太医院(宋元明清),属于国家正式编制人员。
太医院的入职有选拔制度,多看出身、师承、荐举,不是民间游医随便推荐就能进的。
医术高并不等于能入太医院。即便你医术超群,没有门路和身份背景,也只能在民间讨口饭吃。
御医是官员,是皇帝身边的“技术官僚”,不是什么靠民间口碑直接飞黄腾达的行当。
2. 御医是“高危工种”
御医不是爽职,而是高风险职业:
皇帝病重治不好,御医先背锅。唐代有御医因治疗不力被腰斩。
皇帝病好得慢,御医要挨骂甚至被贬职。
皇帝病情反复,御医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御医好处少,风险极大,权贵之路可不是光靠医术铺出来的。
在古代,学医不是你读几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就行的。古人看重“出处”:名医必有师承,谁的弟子、谁的门生,一查就清楚。家学渊源是最大招牌,世代行医的家族,名声、资源、人脉全有。民间游医即便手艺好,也常被视为“江湖术士”,难入主流。
现代人或许能凭网络、书本自学医理,但在古代,你没师门、没世家背书,病家根本不敢请你看病。
明清太医院取人严格:出身必须清白,很多时候“寒门难入”。朱元璋明确要求御医“世家子弟为先”。多由太医院官员子弟、医学世家继承。
神医梦想在这铁打的科班门槛前,就像飞蛾撞墙,碰得头破血流。
古代行医圈子讲究“同行认可”,医馆、医会、世家联手牢牢把持着主要病源和市场。新人想立足,哪怕医术再高,也容易被排挤:病家只信熟面孔、老招牌。新医“抢病人”,同行就要抹黑,散布流言。
你哪怕能用现代医学治病救人,同行也可能骂你“妖言惑众”,甚至联手排挤你出局。
太医院的医生和民间医生之间,本就是竞争关系。你若医术出奇、抢走了权贵病家,太医院官医可不会坐视不管。轻则告你“越权行医”,重则安个“妖术惑众”罪名,把你赶尽杀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