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起来。”百里奚喝止他,“你当得起。但你要记住,治国不是演武场,不能只凭血气之勇。”他转向穆公,眼神忽然亮起来,像燃尽前最后一簇火苗,“老臣还有十六字相赠:‘东进不忘固西,强兵不忘富民’。东进是大业,但西戎不稳,后院必起火;兵甲再强,百姓饿着肚子,谁会替你卖命?”
穆公俯身,在百里奚耳边郑重应道:“寡人记下了。这十六字,当刻在朝堂的梁柱上。”
百里奚笑了,眼角滑下浑浊的泪。他松开手,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眼皮慢慢阖上。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窗棂,像一首古老的挽歌。
二、三日国殇
消息传到朝堂时,穆公正在批阅关中秋收的奏报。竹简“啪”地掉在案上,他怔了半晌,突然捂住脸,泪水从指缝里渗出来。
“传寡人的令,”他声音发颤,“罢朝三日,举国哀悼。”
内侍刚要应声,穆公又补了一句:“把寡人那件素色的朝服拿来。从今日起,直到百里先生下葬,寡人不穿锦缎。”
咸阳城的百姓是从收税小吏那里听到消息的。卖菜的张屠户刚剁开一扇猪肉,闻言手一停,刀“当啷”落在砧板上:“那个给咱们免赋税的百里相爷……走了?”
巷口的老妇人颤巍巍摸出藏在枕下的半块麦饼——那是去年秋收后,官府按“多劳多得”的规矩补给她的。“好人啊……”她抹着泪,“当年我家老头子快饿死了,是相爷派的医官来看,还送了新粮种……”
消息像水波一样荡开。第二天清晨,相府门前的街道上,自发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有农夫捧着新收的小米,有工匠提着刚打好的锄头,有妇人抱着织了一半的布——这些都是百里奚推行新政后,他们能拿得出的最好的东西。
第三日,送葬的队伍从相府出发,要往城南的渭水边安葬。穆公亲自扶着灵柩,素色的冠缨垂在胸前,脚步沉重。他身后是文武百官,再往后,是绵延不绝的百姓。
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蹒跚地跟在队伍后;穿粗布衣的孩童被母亲抱在怀里,手里攥着野菊花;甚至连街边乞丐,都捧着讨来的半块干粮,对着灵柩深深鞠躬。
灵柩经过城门时,守城的士兵“唰”地跪倒一片。他们大多是关中子弟,家里的田是百里奚“分田到户”时分到的,身上的甲胄是“强兵不忘富民”政策下才换上的新甲。
“相爷走好!”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千万个声音汇成洪流:“相爷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