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个来上学的,是揭阳村一个渔民的儿子,他爹就是靠玉倾城教的养鱼技术发了家,对“中原学问”深信不疑。渐渐地,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后来的挤满学堂。
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读着《三字经》,用小石子在石板上练习写字。玉倾城教他们读诗,罗嘉儿教他们算数,偶尔还会讲些大唐的历史故事——李世民如何纳谏,玄奘如何西行,听得孩子们眼睛发亮。
“先生,长安真的有那么大的宫殿吗?” 一个苗家小姑娘怯生生地问。
罗嘉儿笑着点头:“有,等你们学好了本事,就能去长安看看。”
学堂的开设,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岭南的文化土壤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不仅孩子们开始识文断字,连许多成年人,也会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先生讲课,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梅岭道通:车马喧腾连南北
与办学堂同步推进的,是梅岭古道的开辟。
梅岭横亘在江西与广东交界处,是中原进入岭南的天然屏障,山势陡峭,瘴气弥漫,自古便是“行路难”的代名词。龙天策亲自勘察地形,调集了岭南各州府的役夫与工匠,加上从长安调来的能工巧匠,共数万人,浩浩荡荡开赴梅岭。
“这条道,不仅要能走人,还要能过马车!” 龙天策站在山巅,望着云雾缭绕的山谷,对工程总管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务必让南北商旅,畅通无阻!”
开山的工程异常艰苦。役夫们用錾子一点点凿开岩石,用藤筐运走碎石,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谷。龙天策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亲自指挥最危险的路段施工,还将中原的火药(用于开山)、架桥技艺,悉数传授给工匠。
罗嘉儿带着苗寨的郎中,在工地旁设立医帐,用苗药治疗伤病,她独创的“活血化瘀汤”,对跌打损伤有奇效,成了工地上的“神药”。
玉倾城则负责后勤,确保粮食、饮水、药材源源不断运到工地。她还根据梅岭的气候,改良了役夫的饮食,加入祛湿的薏米、生姜,大大减少了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