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船帆被海风扯得笔直,甲板上的陶豆队列又添了新成员 —— 装着沙棘豆的黄褐色容器被固定在舱底西侧,与耐沙作物区的陶罐形成 “干旱带”,罐底垫着三层麻布,防止沙粒漏出污染其他种子。宝儿用竹制镊子夹起一粒沙棘豆,与海图上 “沙质海岸” 的黄色标记对齐,豆粒的褐色恰好与标记的朱砂形成对比,她在旁批注:“耐沙三级,耐旱四级”,字迹比前几章的记录更深,显然笔尖蘸的桐油更浓,为抵御海风侵蚀特意加重了墨色。
“夫人,船板在震动!” 哈桑举着测深绳大喊,绳头的铅锤撞上硬物,发出沉闷的 “咚” 声,与沙质海岸的 “沙沙” 声截然不同,“这底下的石头硬得像铁,铅锤都被撞出坑了!” 他说得没错,提起的测深绳上缠着黑色的碎石,棱角锋利如刀,摩擦手掌时能划出细痕,石粒砸碎在甲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如同碎铁落地。
老舵手抚摸着船舷的裂痕,那是昨日沙暴留下的印记,此刻新的震动让旧痕微微发白:“是玄武岩海岸!” 他粗糙的手指抠下一块船板上的碎石,放在阳光下观察,黑色岩石上分布着细小的气孔,“这种石头是火山喷出来的浆凝成的,硬得能当磨刀石,海浪冲了几千年也啃不动多少,岸边的礁石都像尖刀似的,行船得离三丈远。”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声音被风撕成碎片:“东南方向有黑色礁石群!像趴在水里的怪兽!”
众人望去,只见海岸线处矗立着成片的黑色礁石,形状狰狞,有的如巨斧劈开,有的似猛兽蹲伏,海浪撞击礁石的瞬间,白色的浪花会被撕裂成雾状,在风中飘散,沾在脸上带着冰冷的刺痛感。更奇特的是,礁石表面覆盖着一层青绿色的苔藓,仅在背风处生长,形成黑白相间的条纹,如同天然的航标,标记着风力较弱的水域。
正午的阳光直射玄武岩,将岩石晒得滚烫,用手触摸能感到明显的灼痛,温度计显示礁石表面温度达六十度,比沙质海岸的沙地还高十度。空气却异常干燥,海风带着礁石的寒气,吹在皮肤上能带走水分,船员们即使在烈日下,嘴唇也依旧干裂,不得不频繁用泻湖带来的淡水润唇。更奇特的是,午后会准时起雾,白色的海雾从海面升起,将礁石笼罩成灰色的剪影,能见度骤降,却在雾中能听见清晰的 “叮咚” 声,像是有水滴落在岩石上。
“看那些礁石缝隙!” 曾在雁门关外耕种的船员突然喊道,他指着一处背风的岩缝,几株半人高的植物正从碎石中钻出来,茎秆粗壮如小臂,叶片呈菱形,边缘带着锯齿,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白粉,能反射阳光,顶端结着穗状花序,籽粒细小如粟,外壳呈深黑色,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这些植物的根系暴露在岩石外,像无数黑色的铁丝缠绕在玄武岩上,即使最狭窄的岩缝,也能看到它们顽强的根须。
“是野藜麦!” 船员的声音带着激动,他用刀撬开一块碎石,露出植物的主根,根须上长着细密的绒毛,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这种作物在北方盐碱地能长,俺们那儿叫‘救荒麦’,磨成粉能做饼,味道有点涩,可顶饿,就是收割麻烦,籽太小人。”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小簇麦穗,用手掌揉搓,籽粒脱壳而出,呈灰白色,质地坚硬,嚼之有淡淡的土腥味,却富含淀粉,能快速补充能量。
宝儿让人记录野藜麦的生长环境:玄武岩背风岩缝,土壤层薄,多火山灰,pH 值偏碱性,昼夜温差达十七度,远超沙质海岸。更奇特的是,这些植物能在强风中保持稳定:茎秆基部有螺旋状的纹理,如同天然的弹簧,能缓冲风力的冲击;麦穗的颖壳边缘长着细小的刺,能相互勾连形成整体,避免籽粒被风吹散,恰似用细绳将种子牢牢捆住。
午后的海雾越来越浓,能见度不足三丈,船员们不得不敲响船舷的铜铃,用声音判断与礁石的距离。雾气中带着细小的水滴,落在野藜麦的叶片上,会顺着蜡质层滑向根部,被根须上的绒毛吸收,形成独特的 “集水系统”。更令人惊讶的是,雾中的紫外线更强,野藜麦的叶片会分泌出一种紫色的色素,吸收有害光线,保护叶绿体不被破坏,叶片因此呈现出蓝紫色的光晕,在雾中如同发光的植物。
“这麦子比沙棘豆还能扛!” 哈桑用手抹去叶片上的雾水,紫色色素沾染在掌心,像抹了层淡紫的染料,“这么浓的雾,换了海峡的早熟麦早烂根了,它倒能靠雾水活,真是奇了!” 他说得没错,检查雾中生长的植株,根系不仅没有腐烂,反而长出新的须根,叶片也更加厚实,显然已适应这种高湿与强紫外线并存的环境。
在一处较大的玄武岩洞穴中,船员们有了重大发现。洞穴的岩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地面铺着平整的石板,石板缝隙中残留着碳化的藜麦秸秆,与新鲜的植株完全一致。角落里散落着十几个石磨盘,盘面刻着细密的纹路,显然是用来研磨麦粒的工具,其中一个磨盘的边缘刻着 “藜” 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 “沙豆”“水豆” 同属一种风格,笔画中还残留着黑色的麦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