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标题:盛夏火毒绕腰际 岐黄妙手化痛痒——岐仁堂悬壶记之湿热疱疹案
一、蝉鸣惊夏,病家叩门
申城六月,日头正毒。梧桐叶蔫蔫地垂着,蝉声碎在柏油路上,连空气都泛着烫金的涟漪。岐仁堂的铜铃忽然叮咚作响,打破了午后的慵懒。
“岐大夫,您快瞧瞧我家阿姨!”推开门的是位三十来岁的女士,妆容透着焦虑,扶着位鬓角斑白的妇人缓缓坐下。那妇人约莫六十岁模样,身着浅蓝棉麻衫,却在领口处微微敞着,露出锁骨下方一片红疹,形如粟米,密集成片,边缘隐约泛着淡紫。
“张阿姨,先喝口绿豆汤降降暑。”岐大夫起身相迎,先递过一盏凉茶。他年近五旬,一袭青衫衬得身形清瘦,指节修长如修竹,腕间缠着串沉香手串,自有一派温润气度。
张阿姨叹了口气,指尖轻轻抚过后背:“入夏后先是肚子上痒,我当是蚊虫咬的,没成想过了两日,后背也冒出来了。起先只是痒,如今火烧火燎地痛,夜里根本睡不着……”她眉头紧蹙,指尖悬在皮肤上方,似是连衣物摩擦都难以忍受。
岐大夫点点头,示意她伸出手来。触诊时,他留意到张阿姨脉象弦滑略数,尺部偏弱,指甲边缘有少许倒刺,掌心温度略高于常人。“舌苔伸出来看看。”淡红舌,苔黄腻,中后部尤甚。
“最近胃口如何?”他一边询问,一边绕到身后,观察背部皮疹。只见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处,零星分布着绿豆大小的疱疹,有的已结痂,有的还透着晶莹的疱液,沿着肋下向腰腹蔓延,恰似一条蜿蜒的红线。
“吃什么都没味,总觉得嘴里黏腻,大便也不成形,不成想这疹子还越来越疼……”张阿姨话音未落,忽然轻轻抽搐了一下,“哎哟,您瞧这一碰就跟针扎似的。”
二、溯本求源,细辨阴阳
岐大夫回到诊桌前,铺开宣纸,研墨沉思。窗外蝉鸣渐急,案头的《温热论》被微风掀起一角,“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几个朱笔批注映入眼帘。
“张阿姨这症候,在民间俗称‘蛇串疮’,古籍里多谓之‘火带疮’‘蜘蛛疮’。”他握着毛笔,笔尖在砚台边轻轻转动,“《黄帝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言‘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如今正值长夏,暑湿当令,天地间湿热之气最盛。”
他抬眼看向张阿姨:“您平素脾胃较弱,是不是常觉得乏力,饭后腹胀?”见对方点头,便继续道:“脾主运化水湿,脾胃虚弱则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恰逢暑热外侵,内外之热相搏,循经上蒸。您看这疹子发于胸腹后背,正是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所过之处,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任脉为阴脉之海,湿热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而作痛。”
“为何先是痒,后又转痛呢?”陪同的女士忍不住提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