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是在“影子序列”泄露事件后,第一次听说“未生编号”的。
消息是回音者通讯网的匿名频道发来的。凌晨三点,一串乱码式标题闪现:“▌▌影▌▌之▌▌序▌▌”,点进去是几个加密图像。经过图像译码,我看见了三张婴儿照片。
每一张照片都附着一串编号:
N.000.UB.01
N.000.UB.02
N.000.UB.03
全都是“未编号”的特征前缀。但UB的含义却不明。直到次日早晨,阿妹闯进我的地下工作室,她把一份从医疗备案接口截取下来的报告甩在我面前。
“你看清楚最后一段。”
那段话,我永远记得:
本婴儿在出生72小时内,经性格映射建模分析,确认具备C-2级潜在对抗因子。推荐进入【影子序列】。标注码:UB(Unborn Behavior)。状态:灰潜预控。
——72小时。
我脑子轰一声响。
他们开始删“未来人”了。
不再是“失踪编号”或“污点记录”那种事后标签,而是在孩子的意识尚未形成之前,就为其编列编号、分类、隔离、封控。不是对错,是“可能错”。不是罪,是“预谋倾向”。
而这,才是数据战争的第一枪:
删你于未生。
我开始连夜调查“影子序列”的技术来源。那是系统最新一代的预测建模程序,代号“PRISM-Ω”,专门用于识别“未来不稳定人格因子”。它接入全国34个新生婴儿基因注册库,采集行为映射模型、亲属社会标签、遗传偏差图谱,得出一个综合评分,称为:EFP指数(Expected Friction Potential)。
任何指数超过0.72的个体,将被标记为“灰潜风险体”。
然后他们会被悄悄移入“影子序列”——一个不会在公民系统中显示,却实时被跟踪控制的编号池。
回音者的一名资料员在给我递交档案时哭了。
“我弟的女儿……才三个月。她出生那晚我在场。我记得她手指动了两下,医生说这可能预示将来神经敏感。谁想到……她现在已经有了编号,还是那种——永不公开编号。”
我没有安慰她。我知道在这个系统里,任何“安慰”都只是延迟通告。
我翻出编号模型图谱,对比传统的编号逻辑与影子序列逻辑的区别。
传统编号以事件为因,编号者为果;
影子序列反过来:以人之可能为因,以未来之惧为果。
编号开始脱离现实,进入预测。
我找到黎北留下的笔记碎页。他曾设想:“当编号进入前识阶段,语言与命运将不再由人掌握。”
我终于明白那句话。
这不是社会学、不是道德论,是一场“预设死亡权”的战争。
我联系风箱厂旧址下的“图灵遗灰”装置。那是我们秘密构建的编号记忆AI模拟器的第一版本,现在被我用于映射“未来编号者”的信息轨迹。
我输入UB编号的三条婴儿数据,想尝试看看模拟出的成长轨迹是否真有“危险人格”。
结果却让我坐在冰冷的地板上,沉默了整整十分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