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夏天来临时,我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电话,邀请我参与一项“校园倾听计划”的试点方案设计。该项目旨在推动中小学设立“心灵信箱”与“静听课堂”,鼓励学生以匿名方式表达情绪与困惑,并由专业教师定期回应。首批试点覆盖二十个城市,三百所学校。
我提出一个附加建议:每月最后一节课,设为“无声课”。整堂课不讲课、不提问、不讨论,只让学生写下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可以投入密封箱,也可自行带走。一个月后,我会选一些经授权的文字,制成音频短片,在校内广播播放。
第一个月结束,我们收到了两万三千多份纸条。有孩子写:“我爸妈离婚了,但他们都说是为了我好,没人问我难不难过。”
有孩子写:“我考了年级第一,可我还是觉得我不够好。”
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一个人站在高楼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却有一只手伸下来,手里拿着一支笔。
我把这些内容剪辑成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取名《未完成的呼救》。首播那天,全国一百多个试点学校同步播放。结束后,许多老师反馈,当天放学时,第一次有学生主动留下来,说:“老师,我能跟你说件事吗?”
秋天,我带着团队前往贵州毕节,探访一所留守儿童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山村小学。校长是个年轻姑娘,毕业于北师大,放弃了城市工作回来支教。她说:“这里的孩子不怕苦,怕的是被忘记。”
我们在学校办了一场“给远方父母的信”活动。孩子们趴在课桌上认真书写,有的边写边掉眼泪。有个十岁的女孩递给我一封信,封面写着“给爸爸”,里面却只有一个字:“爸”。
我蹲下身问她:“你怎么不多写几句呢?”
她低着头,小声说:“我忘了他的声音了。我怕写多了,他会嫌我?嗦。”
我的心猛地揪紧。
当晚,我让技术组连夜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声音明信片”。家长只需用微信扫码,就能录制一段语音,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打印在明信片上。孩子用手机扫一下,就能听见亲人的声音。
我们第一批制作了一千张,全部免费寄往偏远地区学校。一个月后,回访数据显示,87%的孩子表示“听到声音后想哭了”,63%的家长反馈“这是几年来第一次和孩子真正对话”。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在外打工的父亲发来的消息:“我儿子扫了码,听完我说‘爸爸想你’,他抱着手机睡着了。我老婆拍了视频给我看,我哭了半宿。原来一句话,真的能暖一个人一辈子。”
冬至那天,《回声计划》第三季正式上线。第一集便是巴特尔的朗读片段,配文只有八个字:“开口很难,但值得。”
播出二十四小时内,全网播放量破亿。微博热搜挂着一条话题:#原来沉默里也有光#。无数网友自发上传自己的“未完成的信”:有写给自杀好友的道歉信,有向父母出柜却被拉黑后的独白,还有退伍军人写给战友的祭文。
一位网友留言:“我一直以为没人懂我的痛,直到看到这些信。原来我不是怪物,我只是太久了没人听我说话。”
我回复她:“你现在被听见了。”
春节前夕,我独自回到纪念馆。工程已近尾声,青石板路铺到了院心,风铃重新挂起,随风轻响。我在父亲的书桌前坐下,翻开新的笔记本,准备写下《听见沉默的人》第二部。
这时,门被轻轻推开。是李晓冉,怀里抱着一摞文件。
“广西那边来了新消息。”她说,“韦大志老师病倒了,脑梗。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让小山继续读书,还要练朗诵。’”
我沉默良久,起身说:“订票,明天就走。”
飞机上,我翻看她带来的资料。原来这些年,韦大志不仅坚持教学,还自编了一套乡土语文教材,收录当地民谣、传说与学生习作。其中有一页,是他摘录的父亲那句批注:“知识可以被剥夺,但不能被消灭。”下面是他写的注解:“此话救我性命,今传诸学子。”
抵达弄怀屯时,已是深夜。村子依旧停电,唯有医院房间亮着一盏应急灯。韦大志躺在病床上,半边身子无法动弹,可看见我进来,竟努力扯动嘴角,发出含糊的音节。
我握住他的手,轻声说:“您不用说话,我都懂。”
他点点头,眼角滑下一滴泪。
第二天,我在病房外召集全村师生,宣布成立“陈之远乡村阅读基金”,首期投入三百万元,用于改善桂北十所偏远学校的图书室与语音设备。同时,我们将把韦大志的教材整理出版,命名为《大山里的语文课》。
仪式上,韦小山站出来,面对众人,又一次背诵《荷塘月色》。这一次,他的声音坚定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像种子落入土壤。
我望着他,忽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是点燃。哪怕只是一星火光,也可能照亮一代人的眼睛。”
回京后,我将这一切写入新书第一章。结尾处,我写道:
>“我们总是急于让人发声,却忘了先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有些声音沉寂太久,并非因为不愿说,而是从未有人真正准备好去听。
>而我要做的,不是替他们说话,而是让这个世界,重新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