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57施工进度表的革命(第1/2页)
凌晨四点,主控室的灯光依旧亮着。陈帆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系统日志已经归档完毕,内线操作的痕迹被标记为“静默监控”状态,暂时不动。他刚准备调出新一轮巡检报告,气象模块突然弹出红色预警:京津冀地区强降雨持续升级,廊坊、保定方向多条运输线路中断。
“混凝土的供应要断。”技术组长站在他身后,声音紧绷。
陈帆没有抬头,直接调出供应链调度界面。三家备用搅拌站全部标注为“不可用”,红色警示框不断闪烁。按照原定施工计划,地基浇筑必须在六小时内启动,否则整个进度将推迟至少七天。而七天,在当前这个节骨眼上,意味着成本失控、舆论压力和对手反扑的窗口。
他手指一顿,目光落在地图边缘一个灰色小点上——河北廊坊固安,一家未纳入常规合作名单的小型搅拌站。系统显示其库存充足,电力正常,唯一问题是不在合同供应商名录中,且产能仅为标准站的百分之六十。
“能撑住吗?”技术组长凑近看参数。
“撑不住也得撑。”陈帆敲下确认键,“启动BIM动态排程,把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护顺序往前压,腾出二区东段作业面。”
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开始自动重构。原本连贯的施工路径被拆解成多个独立区块,系统根据地质承载力、降水井分布和材料到达时间重新计算优先级。一道绿色虚线从地基西侧划向中部,标注“跳段施工可行”。
“这不是常规做法。”技术组长低声说,“监理那边不会认。”
“等他们来认,工地早就泡水了。”陈帆调出实时地下水位图,数值已超过警戒线1.8米,“原定浇筑区正在形成滞水带,现在打混凝土,冷缝不可避免。我们不是改工艺,是避免事故。”
话音未落,门被猛地推开。
一个穿灰蓝工装的男人大步走进来,袖口沾着粉笔灰,手里攥着一张打印到一半的进度表。他是项目监理,姓李,五十出头,在业内干了三十年,一向以守规矩著称。
“你们疯了?”他把表格拍在操作台上,“让工人先做二层梁柱?地基还没合拢就往上起结构?这是要塌楼还是想进监狱?”
陈帆转过身,语气平稳:“我们没动主体结构,只是调整了局部浇筑顺序。B区东段已完成垫层和防水,具备初凝条件,可以先行封闭。”
“那也不行!”监理声音提高,“《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第七条明确规定,基础工程必须连续作业,不得跳跃式施工。你们这是拿安全当儿戏!”
主控室里一片安静。技术人员停下手里的活,目光来回在两人之间游移。
陈帆没争辩,而是调出全息投影。地下结构层缓缓浮现,不同颜色代表当前各区域的水压、土层稳定性和钢筋密度。一条蓝色曲线沿着预定浇筑路径延伸,到中途突然断裂,旁边跳出警告:**预计两小时内形成积水坑,混凝土入模质量无法保证**。
他又切到另一组数据——来自现场十二个监测点的实时反馈,显示B区西段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设计标准快2.3倍,若按原计划施工,极可能造成夹渣和强度不足。
“您说得对,规范不能破。”陈帆指着投影,“但我们面对的不是标准情况。雨量超预期,排水系统负荷已达极限。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按图纸浇,三天后拆掉重做;要么跳开高危区,保住整体工期。”
监理盯着屏幕,眉头锁死。他知道眼前这些数据不是编的,可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任何偏离流程的操作都可能埋下隐患。
“你们算得再准,也是机器在算。”他声音低了些,“出了事,谁签字?谁担责?”
“我签。”陈帆看着他,“如果因为坚持错误顺序导致质量问题,责任由我承担。但如果因循守旧造成延误和返工,您也得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7施工进度表的革命(第2/2页)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监理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技术组长适时补充:“我们不是推翻流程,而是用数据重排优先级。所有工序仍符合验收标准,只是执行顺序变了。系统已生成新的安全交底文件,每一步都有记录可追溯。”
沉默持续了将近三分钟。
最终,监理点了点头:“试六小时。如果监测数据异常,立刻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