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36金融系统的中国芯(第1/2页)
系统警报的震动尚未平息,陈帆的目光已落在主控台右下角的一条新日志上——来自美联储内部文档平台的异常访问记录,设备ID未登记,调阅时间早于政策发布四小时。他没有出声,只是将这条信息拖入隔离分析区,标记为“高优先级溯源”。
周婷察觉到他的动作,指尖在键盘上轻敲两下,调出芯片调试界面。屏幕中央,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黑色模块正显示着待机状态,编号FS-01,名称“金融洞察1号”。这是他们与中科院微电子所联合封装的第一颗国产加密芯片,昨晚十一点半送达机房,尚未通电测试。
“密钥认证通道已经预留。”她说,“但驱动层报了三次兼容错误,可能是操作系统屏蔽了非标准硬件枚举。”
李航从终端后抬起头,“Windows对未知芯片的权限控制太严,尤其是加密类设备。我们试过模拟签名,系统直接触发了安全回滚。”
陈帆盯着那块静静躺在防静电托盘里的芯片,金属触点泛着冷光。他想起前天在浪潮实验室看到的样机,同样是自主架构,却因无法接入主流系统而沦为展示品。
“不走Windows的路。”他说,“搭独立环境,用Linux内核做桥接。”
周婷立刻调出虚拟机配置模板。她将芯片通过PCIe转接槽接入测试主机,切断所有外部通信,仅保留本地串口输出。李航同步编写轻量级协处理器协议,绕过系统自带的安全模块,让芯片以“运算加速单元”身份运行。
三分钟后,第一行调试指令发出。
屏幕闪烁,红色报错再次弹出:“设备未响应,固件握手失败。”
“不是硬件问题。”周婷快速翻看底层日志,“是认证流程卡在第二阶段,系统要求加载微软可信根证书,但我们没有签名授权。”
陈帆站起身,走到设备架前,打开编号A7的机柜。里面整齐排列着几块老旧的Sun工作站残片,其中一块主板上还贴着标签:2003年首批自研服务器原型。
他取出一张存有早期固件代码的CF卡,插进读卡器。“试试我们自己的认证链。当年没被认可,不代表现在还不能用。”
周婷接过数据,重新构建信任链逻辑。她剥离原有生物识别协议中依赖的第三方库,改用团队自研的轻量级加密算法作为握手基础,并将芯片内置ID与物理地址绑定,形成不可复制的硬性校验。
新一轮测试开始。
这一次,屏幕上的状态灯由红转黄,再缓缓变为绿色。
“指纹读取成功。”周婷低声说,“数据库解密耗时0.37秒,比旧系统快1.8倍。”
李航立即启动压力测试程序。初始五千次并发请求平稳通过,系统负载正常。当请求量攀升至每秒八千次时,芯片温度监控曲线骤然上扬,达到92度,系统自动降频,响应延迟飙升至1.2秒,甚至超过了淘汰的IBM模块。
“散热跟不上。”李航调出热成像图,“芯片表面已经接近临界值,必须降低运算密度。”
陈帆闭眼回想几天前参观军工企业时见到的被动冷却方案。那种利用相变材料吸热、无需风扇的散热结构,或许能解决空间受限的问题。
他拨通合作方电话,十分钟后拿到了设计图纸。技术组迅速在机柜顶部加装微型热管阵列,每根铜管内部填充低温的相变液,直接贴合芯片外壳。同时调整任务调度策略,将加密运算集中在芯片效率最高的区间运行,避免持续满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36金融系统的中国芯(第2/2页)
重启测试。
一小时后,系统稳定在每秒一万两千次加密请求,平均延迟回落至0.21秒,峰值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