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一百零六章 秋社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阿嫂!”顾红袖有点尴尬,“阿嫂何必损我?阿嫂你且说,若论真才实学,小妹中不得秀才么?”

“中得,中得!”赵婵儿哭笑不得,懒得和这小姑子理论。

这小姑子生性叛逆,不但爱看杂书,还总恨不是男儿身,还有点疯疯癫癫,居然以徐渭为标榜。就是缠足也偷偷放脚,导致一双脚半大不小。

徐渭那厮,能是什么正经人?

这小姑子要嫁给体面人家,可就难了。

顾红袖眼见阿嫂怀中的宁清尘粉嘟嘟的十分可爱,不禁用狗尾巴草扫扫她的脸,嘻嘻笑道:

“小妹子,你就是清尘吧?唉呀,果然看着心都要化了,跟姐姐走好不好呀?姐姐把你卖了换胭脂,你怕不怕?”

宁清尘:“……………………”

婴儿黑宝石般的眼睛,有点无辜的看着顾红袖,带着清澈的呆萌。

你逗比鸭?

跟你走,你有奶吃么你?

姐要是突然开口说话,你怕不怕?

“咯咯!”顾红袖被萌萌的婴儿逗乐了,“阿嫂,这孩子太讨喜了,活宝一样。”

傍边的宁采薇也很是无语。

这是我妹好吧。

赵婵儿懒得和这个有点疯癫的小姑子说话,白了一眼道:

“姑娘家家,在外面小心些,虽是社戏吉日,也不要太晚回去。不然惹恼了你哥,仔细你的皮。”

扔下这句话,赵婵儿就不再搭理一脸桀骜的小姑子,赶紧走开。

当下朱寅等人也一起跟着赵婵往前走。

但见土神庙广场外的井字大路上,满满当当都是赶会集的小商小贩。

除了本乡本村的,就连外乡来的货郎,也到了很多。

整个会市,热闹的如同市镇,一片噪杂。

货主都在路边排开摊位,坐在小杌子上,吆喝着买卖。

这镇上开店设摊,都是要收税的啊,税吏们哪个好说话?

然而在这秋社大祭的会市,税吏们却是不敢来这神社之地触霉头。

为哪样?

怕得罪了嫉恶如仇的关二爷,铁面无私的包老爷!

所以,很多人都将家里用不了,用不完的东西,拿到会市贩卖。

倒不是一定要卖银钱,就是货换货也不错。

鸡鸭鱼肉的,锅碗瓢盆,针头线脑,时鲜瓜果,糕点蜜饯,冰糖葫芦、书籍字画、文房四宝、狗皮膏药......林林总总,无所不有。

朱寅还看到了此时还比较稀罕的谖魂,乃是水晶镜片、黄铜镜架。

和后世的眼镜,没有大的差别。

谖传入大明起码几十年了。但是在民间,仍然不是等闲之物。

“小哥,喜欢么?魂!见过没?”

不光是卖东西的,还有坐卦的算命先生,打着一面旗幡,案上竹筒中满是竹签。

“小哥,抽一支签,算一次卦?”算卦先生招呼道,“说不定能抽一支上上签啊。”

除了算命先生,还有卖药的铃医,打着“祖传秘方、妙手回春”的招牌,药箱子里是一包包可疑的药物。

“各位乡亲,按说我不该?喝?大伙身体安康,哪里需要吃药?可买一点回去备着,也算未雨绸缪...”

被赵婵儿抱在怀里的宁清尘,瞪大乌黑的眼睛,看着铃医的药箱,眼睛一眨不眨,十分专注。

那铃医逗笑道:“抓周了没?莫不是喜欢岐黄之术?长大了可以拜我为师。”

宁清尘:“......”

她看看那铃医的名字,却是“叶妙手”。

婴儿忍不住咯咯一笑,十分可爱。

那叶妙手也乐了,“唉呀小娘子,在下估计和你有缘啊。长大了教你几手医术,包你终身受用。”

赵婵儿暗自翻了一个白眼,抱着宁清尘就走。

朱寅和宁采薇却是相视一笑。

可是宁清尘却是扭着小脑袋,还是看着铃医的药箱。

因为她分明看见,药箱子似乎有手术器械。

那手术器械很古朴,和后世的不同,但肯定是用来做手术的。

难道,中医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叶妙手眼见婴儿回头看他,不禁挥挥手,笑容有点苍凉。

很快,众人就穿过会市,来到神社前的广场。

这里除了土神庙,还有农神庙和山神庙。三座庙品字形建造,十分肃穆。

三座神社前,都挂着社鼓。门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

这就是青桥里的神社广场了。这大广场,平时也是个晒谷场。

中间的土神庙前,有一个很大的戏台,足有三丈大小。

这便是神社大戏台。

只是,此时还是早上,大戏台上还没有节目表演。

要到上午分完了社肉,戏台上才开始表演。

而此时的神社周围,因为座位还没有满,还有很大空地,正在举行各种成年人的游戏。

农神庙旁边的磨坊里、水车坊里,正在赌钱下注。除了赌客之外,看客挤到门外。

大戏台之下,正有七八对打着赤膊的男子,在捉对的角?。

观众围了一圈,不住喝彩叫好。

朱寅看着角?手们的相扑比赛,感到有点意外。这些相扑手只穿一条鼻窦裤,头戴网巾,身上都有刺绣,刺的都是猛兽。

而且一个个身体强壮,高大魁梧,气息彪悍,一看都是雄健有力的壮士。

“嗨!”

“嚯!”

一对对高大雄壮的角?士,发出一声声低吼,身上的肌肉遒劲如铁,相互角力,满头大汗。

隔着几丈远,就能感受到角?士身上的那股勃勃之气。

文风迷醉的晚明,尤其是风气柔弱的烟雨江南,居然也能看到这种阳刚十足的民间娱乐。

角?相扑是华夏的传统活动,明朝仍然流行。相扑在唐朝传入日本,后来也成为日本的国术之一。

看来,哪怕到了晚明,汉家民间也不是没有勇士。

可是到了清朝就消失了。

“这些角?士,也是青桥里的么?”朱寅问赵婵儿。

赵婵儿回答道:“都是青桥里本地人,只是喜欢角?而已。每年获胜的人,还代表青桥里,去城里的角?馆比赛呢。

朱寅和兰察等人在看角?,宁采薇和丁红缨等人却在看蹴鞠。

宁采薇没有想到,明朝还有蹴鞠,而且还这么流行。

可到了清朝,源自春秋时期,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华夏蹴鞠就几乎消亡了。

但见一群人分成两组对抗,热火朝天的争抢一个毛茸茸的皮球。

那皮球比足球稍小一些,弹性和滚动性都不如足球,所以蹴鞠场也没有足球场大。但球门比足球门也更小。

而且门像篮球网一样,悬在空中,离地一丈。

但只有一个球门。

可是其实,仍然算是两个门。因为球门高悬在球场中间,一队必须从东边射门,另一队必须从西边射门。

双方对抗的人,各自有十二人。

宁采薇见到,二十四个球员都是背着手,甚至袖着手。显然和足球一样,不许用手。

但头、胸、腹、膝、臀都可以用。

尤其是他们带球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

宁采薇实在看不出,这种蹴鞠和后世足球有什么本质区别。最大的区别,或许就是一个球门?

至于后世西方足球是不是源自华夏蹴鞠,宁采薇不知道,却越看越是怀疑。

实在太像了。

蹴,脚踢也。鞠,球也。和足球的意思,也一模一样。

朱寅此时也走了过来,一起观看蹴鞠。

他知道,蹴鞠有很多玩儿法,但主要分为有球门和无球门。

眼下这种玩儿法就是最正统的那种,这种玩儿法是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

球员们也各有称呼,按照各自任务,分为球头(队长)、骁球、正挟、头挟、左右杆网等。

这些蹴鞠用的球,在明朝已经是一项产业了,而且品牌化。市面上有二十四个牌子。

到了清朝,蹴鞠运动应该是被有意识的废弃了。

朱寅看了一会儿,想到后世关于足球的一些事,不禁唏嘘不已。

他摇摇头,心情复杂的走开。

左边场地,却是传来一阵阵女子的欢笑,银铃般的响起。

却是一红一绿两对女子,正在进行捶丸比赛。

捶丸,同样历史悠久,据《丸经》记载是源自战国。但应该源自隋唐,是马球的一个变种。

丸是女子为主的活动。唐朝女子尤其喜爱,明朝仍然保留,至清消亡。

只见参赛的女子们,身穿箭袖劲装,花帕裹头,一个个英姿飒爽,手中拿着下面弯曲的球棍,将小球击向地上不远处的球洞。

“这很像是高尔夫球啊。”宁采薇低声说道,只有朱寅听到。

朱寅点头道:“华夏捶丸,应该就是高尔夫球的源头,后来蒙古人将捶丸传到欧洲,变成了早期的高尔夫球。这一点,已经没有太大争议了。”

宁采薇低声道:“我怎么觉得有点诡异啊?为何这些活动,流行了千年最后消亡。反而在西方大行其道?”

朱寅一怔,良久没有说话。

最后,他只能摇摇头,莫名其妙的说道:“或许...是命数吧。”

一群人逛了一会,又过了半个时辰,就闻到一股烤肉的香味。

众人很快兴奋起来。

社猪已经烤好,要分社肉了,人人有份啊。

但是,主祭人还没有来。

必须等到主祭人到了,举行完大祭,再下令主持分享祭肉。

今天秋社大祭的主祭人,正是张家的张大员外!

肉香刚刚飘起,一个声音就高喊道:“主祭人,张大员外到!”

PS:秋社大祭,一天是写不完的,明天还要写一天。知道很多书友不爱看,但还请耐心些。节日快了,晚安!今天订阅太少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农家子,不科举,难道种地?
穿越农家子,不科举,难道种地?
【种田+科举+架空+古代】李牧承胎穿古代大乾王朝,成了穷山沟李家村一名五岁孩童。开局就是地狱模式:家徒四壁,父母软弱,爷奶偏心!更要命的是,为了供大伯读书,偏心爷奶竟要将姐姐卖给地主家…
花间沽酒
八零娇娇揣崽随军,被硬汉亲哭了
八零娇娇揣崽随军,被硬汉亲哭了
上一世,继母刘凤兰趁着她没在家,将她3岁的女儿卖给傻子当童养媳她发现后要去把女儿带回来,结果被刘凤兰失手推到撞死在灶台。死后,她看着女儿哭得小脸通红,被刘凤兰送去程家,心痛难忍结果再一睁眼她重生在死前…
蜉蝣寄梦
虚空冒险家
虚空冒险家
【副本】【穿越】\n张魄:“你看我像绝世天才吗?”\n黄小仙:“你作为一个人,找黄鼠狼讨封,这合理吗?”\n讨封少年张魄,到虚空世界冒险,成为一名虚空冒险家。\n人皮子讨封,总得薅点什么吧,薅不到幸运…
佘山樘
诡秘:开局假扮纯白天使
诡秘:开局假扮纯白天使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程见雪在前往学校的高铁收到了好友空白的一条消息。空白:你看到了?《诡秘之主》的游戏发布了!空白:#链接程见雪下意识点开了链接,手机屏幕一下变成了一片白光,当她再次点击时,那片白色跃出…
南海有星辰
读书无用?我言出法随你跪什么?
读书无用?我言出法随你跪什么?
(慢热+群像+非爽文)\n九州王朝天下,仙、武、剑三道昌盛数千年之久。\n这里只讲弱肉强食,只讲强者为尊。\n底层人,普通人,永远只能匍匐在地以接受施舍的方式活下去。\n直到有一天,一个读书人…
余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