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少帝年幼,权臣蔡攸(蔡京之子)把持朝政,联合宦官童贯,意图借女真之势削藩边将。他们上奏称:“民间私练武装,名为护乡,实则结党谋逆,请即刻取缔‘护乡队’,严惩首脑。”
诏书拟成,即将下发。
消息传出当日,洛阳、太原、真定、大名等二十余府州同时爆发请愿。数千学子齐聚贡院门前,手持《武公疏议》原文,高呼:“武公言减赋税、查贪吏,今尔等欲废其遗策,是与民为敌!”
更有数百名护乡队长联名上书,誓言:“若朝廷不容护乡队,则我等解甲归田,但遇外侮,自发抗敌,生死自负,不扰官府!”
街头童谣再起:
“武都头虽去,子弟遍山岗;
锣声动天地,胡马不敢望。
官家若相逼,民心尽成墙;
拆了长城砖,也挡不住光!”
李纲闻讯,立即入宫觐见太后。他呈上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护乡队分布据点,以及近三年成功抵御外寇的战役记录。
“陛下,”他沉声道,“这不是叛军,是武公留给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裁之易,重建难。一旦边防空虚,异日胡骑南下,悔之晚矣!”
太后终被说服,否决诏令,并下旨承认护乡队为“民间自防卫所”,允许各县设教场、储兵器,唯不得僭越军制。
消息传来,举国振奋。
岳飞接到圣旨后,将其悬挂在飞狐岭旧营墙上,对着天空敬了一礼:“你听见了吗?你的种子,终于长成了林。”
***
五年光阴流转。
北方局势日趋紧张。女真灭辽之后,野心膨胀,屡次遣使索地,言语倨傲。朝廷内部主和之声再起,甚至有人提议割让河北三路以求苟安。
就在此时,一个惊人的消息震动天下:
**“崇德书院”联合二十州护乡队,在阳谷举行大规模联合演武,参演兵力逾五万,涵盖步、骑、工、侦、医各科,演练内容包括城防、伏击、粮道保卫、难民疏散等全套实战科目。**
演武持续七日,秩序井然,调度精密,连前来观礼的几名枢密院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此非乌合之众,实乃精锐之师。”
最关键的是,全程无一兵卒扰民。百姓自愿提供饮食住宿,军队离去时,连一根柴草都不多拿。
演武最后一天,李岩登上高台,朗声宣布:
“今日之会,非示威于朝廷,乃明志于天下!我们不是叛军,也不是私兵。我们是武都头的学生,是这片土地的儿子!若有外敌来犯,我们必执戈而起;若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我们必仗义直言!我们不求功名,只求无愧于心,不负先师所托!”
台下万人齐呼:“不负先师所托!”
声音如潮,直冲云霄。
当晚,岳飞写信给李纲,言辞恳切:
“武公虽逝,然其精神已植根民间。今观阳谷演武,方知所谓‘民为邦本’,正在于此。若朝廷能顺势而导,以护乡队为基础整编新军,则国可强;若仍视之为患,必激变乱。望阁下力劝圣上,勿蹈前朝覆辙。”
李纲阅信长叹:“昔秦皇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以为可保万世太平。殊不知真正不可摧毁的武器,从来不在刀剑之中,而在人心之内。”
***
又三年,靖康元年。
女真大军分两路南侵,完颜宗望直扑汴京,势如破竹。中原守军节节败退,许多城池望风而降。
唯有河北、河东之地,战况迥异。
每一座县城都有护乡队据城死守,每一处关隘都有民间义士自发阻击。他们没有朝廷粮饷,靠的是邻里互助、屯田自给;他们没有统一指挥,靠的是平日训练形成的默契与信任。
一名女真将领攻打开德府不下,愤怒质问俘虏:“你们不过一群农夫,为何敢抵抗大军?”
那俘虏昂首答道:“我家三代人都读明理堂的书。武都头说过:宁死不做亡国奴。我虽种地,但我懂这个道理。”
该将领闻言沉默良久,竟下令厚葬阵亡护乡队员,并退兵十里。
与此同时,岳飞奉诏起复,组建“忠义救国军”。他第一件事,便是派人联络各地护乡队。短短月余,便召集十万义军,成为抗金主力。
有人问他:“您如何能在如此短时间聚拢如此多兵力?”
岳飞指着北方天空,淡淡道:“因为我不是在招兵,我只是在唤醒那些早已准备好的人。”
***
多年以后,南宋偏安江南,史官修《北地纪略》,记述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其中有这样一段评语:
>“自武松归隐阳谷,倡办学堂,练民为兵,十余年未掌兵符,然北疆晏然。及其殁后,胡尘再起,而民间自卫之力已成气候,处处响应,层层设防,致使强敌难越雷池。故曰:一人逝而万民立,兵不在册而在心。此诚古今罕见之奇局也。”
而在阳谷县的崇德书院后院,一棵老桃树年年花开如雪。树下立着一块无字碑??据说是武松临终前亲手选定的石材,却不许刻字。
每逢清明,总有孩子问先生:“为何这块碑没有名字?”
老师便会轻抚石面,说道:
“因为他不需要名字。你看那山上巡逻的哨兵,田里扛锄的汉子,夜里敲锣的老翁,哪一个身上没有他的影子?名字会朽,精神不灭。他活在每一个不愿屈服的人心中。”
春风拂过,花瓣飘落碑上,宛如一场温柔的雪。
远处传来稚嫩的读书声:
“别怕,叔叔带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