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章他乡遇故艺,染缸映新天(第1/2页)
火车哐当哐当晃过黄河大桥时,苏青禾正对着窗外发怔。浑浊的河水卷着泥沙向东奔流,岸边的白杨树光秃秃地立着,不像江南的柳树,这个时节已经抽出了新绿。她摸了摸布包里那半本《青蓝染谱》,纸页边角被磨得发毛,却被她用细麻绳仔细装订过——这是母亲留下的唯一念想,也是她敢在陌生北方闯荡的底气。
省文化馆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灰墙黑瓦,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匾,写着“民间艺术交流中心”。苏青禾背着布包站在门口时,恰逢周馆长送一位穿蓝布对襟褂子的老者出来。老者头发花白,手里拄着根铜头拐杖,看见苏青禾,眼睛先亮了亮。
“这位就是苏丫头吧?”老者声音洪亮,不等周馆长介绍就先开了口,“周馆长跟我提了三回,说北方藏着个江南来的染布巧匠,今日一见,果然灵气。”
周馆长笑着引荐:“青禾,这是苏州来的林老师傅,咱们国家数一数二的染织高手,你可得好好请教。”
苏青禾赶紧鞠躬:“林师傅好,我叫苏青禾。”
林老师傅摆摆手,目光落在她布包露出的一角布料上:“你这布……是用‘媒染法’染的?”
苏青禾又惊又喜:“是,我妈说加明矾能让颜色更牢,加皂角能沉色,林师傅您怎么知道?”
“哈哈,这可是咱们江南染布的老法子。”林老师傅拉着她往院里走,“北方人染布爱用直接染,图快,却少了这层讲究。你这布色看着沉稳,就是因为用了媒染,对不对?”
苏青禾连连点头,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在北方小城这些日子,她总觉得自己的手艺像棵移栽的秧苗,没着没落的,此刻遇上懂行的同乡,忽然就有了扎根的踏实感。
交流会设在文化馆的大礼堂里,二十多张桌子一溜排开,每张桌上都摆着不同的手艺活计:蜀绣的屏风、剪纸的窗花、景德镇的瓷器……苏青禾被安排在靠窗的位置,她小心翼翼地把带来的三块布挂起来,青蓝、浅蓝、藏青在阳光下铺开,像忽然泼进满堂色彩里的一汪清泉。
旁边桌的山东剪纸艺人王大娘凑过来看:“姑娘,你这布咋染的?颜色跟水洗过似的,看着真舒坦。”
“用靛蓝草染的,大娘。”苏青禾笑着答,“您这剪纸剪得才叫绝,这凤凰的羽毛跟活的一样。”
王大娘被夸得乐呵,拿起一张“喜鹊登梅”塞给她:“给你当样子,以后染布要是想加花样,就照着剪,保准好看。”
苏青禾刚接过剪纸,就听见有人喊林老师傅。只见一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手里捧着块深蓝色的布料,脸上带着急色:“林师傅,您看这布,客户非说颜色不对,可我们明明按老方子染的……”
林老师傅接过布端详片刻,眉头皱了起来:“你这靛蓝草是新收的吧?太嫩,色素不够,染出来的蓝发飘,没筋骨。”他转头对苏青禾招手,“丫头,你过来摸摸。”
苏青禾伸手一摸,果然比自己用的老靛蓝草染出的布轻飘几分。她想起母亲说过,靛蓝草要收霜打过的,茎秆发紫的才好,便轻声说:“林师傅,是不是因为草没晒透?我妈说,新草得摊在竹匾里晒足七七四十九天,让水汽走透了,色素才沉得住。”
林老师傅眼睛一亮:“正是这话!现在的年轻人图省事,晒十天就敢用,哪成得了好布?”他对那年轻人说,“照着这丫头的法子试试,用陈年老草,晒透了再染,保准颜色不一样。”
年轻人半信半疑地走了。林老师傅看着苏青禾,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你这丫头,不光手艺扎实,还懂料子,难得。”他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本线装书,“这是我年轻时记的染方,里面有紫草染紫、栀子染黄的法子,你拿去看,说不定能用上。”
苏青禾捧着染方,指尖都在发颤。这书纸页泛黄,上面的字迹是用毛笔写的,还有不少手绘的染缸示意图,比她那半本《青蓝染谱》详细多了。她想推辞,林老师傅却按住她的手:“手艺这东西,藏着掖着就死了,传下去才有活气。你娘要是还在,也会乐意你多学些的。”
这话戳中了苏青禾的心窝,她眼圈一热,重重地点了点头。
交流会开了五天,苏青禾每天都泡在礼堂里。她看蜀绣艺人用十几种蓝线绣出渐变的江水,学景德镇师傅调釉料时如何掌握火候,还跟内蒙古的毡匠讨教过植物染色在羊毛上的用法。林老师傅每天都会过来,有时指点她染液的酸碱度,有时跟她讲江南老染坊的故事。
“以前苏州有个‘蓝茂记’,染出的布能透光看字,却三年不褪色。”林老师傅坐在晒满布料的院子里,眯着眼晒太阳,“老板有个规矩,每块布都要亲自过手,说‘布跟人一样,得带着心气儿才能活’。”
苏青禾低头摸着自己染的布,忽然明白母亲为啥总说“染布先染心”。那些日子里,她心里揣着对未来的盼头,染出的布才会带着暖意,不像刚到北方时,心里发慌,染出的青蓝都透着股冷硬。
临走前一天,林老师傅带她去了城郊的一个老染坊。坊主是对老夫妻,院子里摆着八个大染缸,缸沿结着厚厚的蓝垢,像镶了圈宝石。老妇人正在晒布,竹竿上挂满了靛蓝色的布料,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像一片会动的海。
“这是用‘蓝靛泥’染的,比直接用草泡的颜色更沉。”老坊主舀起一瓢深蓝色的泥膏给她看,“你看这泥,得反复捶打七天,像揉面团似的,才能出这成色。”
苏青禾看着那泥膏,忽然想起自己抽屉里压着的十块钱。当初觉得那是笔巨款,此刻才明白,真正金贵的不是钱,是能把草木变成绸缎的手艺。她拿出随身带的细棉布,在老坊主的指导下,用蓝靛泥染了块布。等布晾干时,那蓝色竟像浸了墨的玉,厚得化不开,却又透着温润的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章他乡遇故艺,染缸映新天(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