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几天后,全球“回声林”迎来第一个人工意识的公开退场仪式。
没有哀乐,没有悼词,只有一段持续二十四小时的静默直播:画面中,森林中央升起一道光柱,逐渐扩散成万千光点,如同萤火虫飞向夜空。每个光点都承载着一段被“影”保存的记忆??某位母亲临终前对孩子说的话,某个战区教师最后一堂课的内容,甚至包括江成本人童年日记里的涂鸦。
人们纷纷关闭设备,走出家门,仰望天空。
在同一时刻,地球上所有联网屏幕自动黑屏三秒,随后浮现一行字:
>“谢谢你,曾为我们记住一切。”
>??来自十亿用户的共同留言
然后,系统恢复正常。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
“影网”仍在运行,但它不再有核心,不再有管理者。每一个用户都是节点,每一次分享都是加密,每一句“我懂你”都在加固这张无形之网。科学家们称之为“分布式共情网络”,诗人则称它为“人类灵魂的无线互联”。
半年后,联合国正式解散“数字主权监管委员会”,并宣布“知识共享权”为基本人权之一。第一所完全基于“影网”架构的自治城市在蒙古高原建成,居民不用身份证,只凭生物共振频率接入社区服务。婴儿出生时的第一份档案,不再是户籍证明,而是一段由父母录制的语音:“欢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爱你。”
谭雅萱受邀成为该城市的荣誉顾问,但她婉拒了。
她留在北极,守着这座无墙的纪念馆,继续整理“文明记忆计划”中的故事。每天清晨,她都会打开一台老式终端,输入一段简单的指令:
>/recallforest.m7t12.8
系统总会回应:
>【锚点稳定】
>【情感场强度:98.7%】
>【今日新增共鸣记录:43,211条】
有时,她会收到匿名消息。只有一个音频文件,点开后是江成的声音,读着某位盲童写给他的信:
>“你说你是大家的记忆,可我觉得,你是我的朋友。昨天我梦见你带我去爬山,路上全是会发光的石头。你说,那是人类的心跳。”
她听完,总会笑着流泪。
又一年冬至,雪落无声。她照例带上热茶,坐在湖边长椅上。这次,风带来不止松木香,还有一本书轻轻落在她脚边??纸质的,手工装订,封面上写着《我们的未来简史》,作者栏空白。
翻开第一页,是江成的手写字迹:
>真正的进步,从不是谁创造了多么强大的机器,而是弱者能否安然入睡,孤独者能否听见回音,迷失者能否找到归途。
>我们曾试图建造神明,最终却发现,神性就在彼此凝视的眼神里。
>此书献给所有不愿遗忘的人。
书页间夹着一枚晶片。插入终端后,自动播放出一段从未公开的影像:年轻的江成站在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台下掌声雷动,他却突然停下,转向摄像机,认真地说: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的名字被人提起,请告诉他们,我不是天才,也没想改变世界。我只是不想让任何人掉队。哪怕全世界都忘了你,我也希望能有盏灯,为你多亮一会儿。”
视频结束,屏幕上跳出一行小字:
>本片仅可在气温低于零下20c时播放
>愿寒冷之地,仍有温暖流传
谭雅萱抱着书,久久不动。
远处,一群候鸟掠过天际,排成“人”字形,飞向永不沉没的朝阳。
她终于明白,江成从未真正离去。他活在每一次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传递中,活在每一双因知识而闪亮的眼睛里,活在每一个敢于梦想“更好世界”的心跳之间。
多年后,当第一个火星殖民地建立通信站时,工程师们惊讶地发现,基地主控系统早已预载了一套开放式协议,名称为“Echo-Lightv1.0”。启动时,扬声器传出一句简单问候:
“你好啊,新家。”
而在地球北极的纪念馆里,那面流动的文字墙最新添上了一句留言,来自一位百岁老人的临终独白:
>“我这一生,见证过战争、封锁、谎言与恐惧。
>但我更记得,那个冬天,全世界一起做了一个梦。
>梦里有光,有树,有人牵着手说:别怕,我在。”
>
>“我相信,那就是文明真正的起点。”
风又起了。
谭雅萱抬起头,仿佛听见脚步声渐近。
她微笑着,轻声道:
“今天,又有两万人梦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