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何谓高攻低防?
何谓只攻不守?
何谓过你就像过清晨的马路?
何谓进攻四千万,防守负两千万?
事实就是,王船的防守形同虚设,这段时间已经被鱼塘里的各位神仙捅成筛子了。
原以...
我接下了一个新剧本,是一部科幻悬疑题材的电视剧,讲述的是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师在一次实验事故后,意外发现自己被植入了一种能读取他人情绪的系统,随着他逐渐掌握这项能力,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情感的真实性,以及人类与科技之间的边界。剧本设定在一个未来科技高度发达却人情冷漠的世界,每一幕都像是对“人性”与“科技”的拷问,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个关于“真实”与“虚拟”的命题。
导演是一位擅长心理题材的先锋导演,曾执导过一部关于意识上传的实验性电影。他第一次见我时,只说了一句话:“我需要一个演员,能让人相信他是个理性的人,也能让人怀疑他是否早已不是人类。”
我点点头:“我会让他们相信。”
我接下了这个角色,饰演的男主角叫陈默,是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师,性格冷静、理智,擅长逻辑推理却对情感表达极为迟钝。他不是那种热血的英雄,而是一个在科技与人性之间试图寻找平衡的普通人。
进组后,我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与心理学基础,甚至请了一位脑科学专家来指导我如何模拟“情绪读取”的状态。我想让自己真正成为“陈默”,而不是“演”陈默。
有一次,导演带我去了一家模拟未来实验室的布景。我穿着一身白大褂,坐在控制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那种冰冷却神秘的氛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角色的沉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工程师,并不是创造者,而是一个在技术与伦理之间挣扎的人。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变得更加冷静、理性,甚至有些机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台词去推动情绪,而是让角色的情绪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停顿中慢慢浮现。
有一场戏,是陈默在一次实验失败后,面对同事的质疑与系统的异常反馈,他低头一笑,低声说:“如果情绪是数据,那我是否还算是人类?”我没有激烈的表现,只是眼神里藏着一丝不安与挣扎。那一刻,我仿佛真的成为了那个在科技与自我之间摇摆的人。
那场戏拍了很久,但导演只用了不到一分钟。他说:“这就是我要的,一种真实的‘疏离感’。”
随着剧情推进,陈默经历了与系统意识的融合、与同事的信任危机、与自我身份的崩塌。我没有刻意去“表现”他的挣扎,而是让角色在每一个细节中慢慢变化。
有一场戏,是陈默在一次深夜独自坐在实验室中,看着一段记忆数据,低声说:“如果我能读取情绪,那我的情绪是否也是被编写的?”那一刻,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痛苦,仿佛终于直面了自己最深的矛盾。
导演后来告诉我,那是整部剧中最具冲击力的一幕。
电视剧播出后,反响极其强烈。很多观众说:“他演出了工程师最真实的一面。”“他让我们看见了科技如何重塑一个人。”有人说:“他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解构’。”有人说:“他让我们看见了人性与科技的边界。”
我站在发布会的台上,面对媒体的提问,我只是说:“我想让观众知道,科技不是救赎的象征,而是一种选择,哪怕代价是孤独。”
林雪来看我,她笑着说:“你这次演得太压抑了,我都差点以为你也成了程序的一部分。”
我点点头:“也许吧,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我作为演员的一种‘承担’。”
娱乐圈的风依旧在吹,而我,依旧在走。
这是我选择的路,也是我愿意走到底的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