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梯子的影子在地面上被阳光拉长,如同一道神圣的轨迹,指引着他们前行,将光明与希望带到需要的地方。
邱癫子能感觉到,梯子的气息与周围的气场正在融合,木质的温润与泥土的厚重、草木的清新、阳光的炽热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全新的能量场;与黎杏花的情感产生共鸣,她的爱意如同催化剂,让梯子的能量更加活跃,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气息。
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在院子里弥漫开来,鸟儿开始重新鸣叫,树叶开始重新摇曳,风也开始轻轻吹拂,仿佛预示着某种美好的开始,一场关于修复、关于守护、关于情感的旅程即将展开。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在架设一架梯子,更是在搭建一座通往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连接着不同的生命与情感;一场关于使命与情感的修行,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守护这份安宁,共同体会情感付出带来的丰富与成长,让每一次付出都成为内心的滋养,让每一份坚守都成为生命的勋章。
原来,在她所站之处,有一块九公尺大小的毛料石。
那石头青灰色,表面布满细密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记录着数百年风雨的侵蚀——每一道深痕都是暴雨冲刷的印记,光绪年间那场连下半月的大雨,在石面上刻下三道指深的沟壑;每一片浅斑都是烈日炙烤的证明,民国初年那持续百日的大旱,让石面蒙上一层焦黄色的印记。
有一部分埋在地下,与大地紧密相连,仿佛扎根于地脉深处,汲取着土壤的灵气,石根处隐约可见细小的菌丝,是与土地共生的证明;地面处早已被砧出两个碗口大的凹槽,边缘光滑如镜,显然是常年使用磨出的痕迹,凹槽底部还能看到淡淡的同心圆纹路,是岁月与力量共同作用的杰作,每一圈都代表着上百次的踩踏与摩擦。
他们抬起梯子,将其竖起,小的一头朝上搭在屋檐口——那里的檐木已经发黑,带着岁月的沧桑,木纹间还残留着当年涂刷的桐油痕迹,虽已褪色却仍能嗅到淡淡的油香,那是宣统年间汪家太爷亲手涂刷的,用的是后山桐树榨出的头道油;大的一头放在那对凹槽中,恰好契合,严丝合缝,无需人扶,便稳稳当当,绝不会移动或打滑,仿佛天生就该如此,是历经百年磨合的默契。
可这看似平常的契合,却仿佛是命运的刻意安排,透着一股神秘的宿命感,仿佛这梯子与凹槽本就是一体,只是暂时分离,如今终于回归原位,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那声音细微却清晰,像老者舒展开蜷缩的筋骨。
在将梯足放进凹槽之前,她让邱癫子先提着梯子,自己俯下身子,对着凹槽用力吹气。
那气流带着她的体温,约摸三十六度的暖意,吹起细小的尘埃,那些尘埃在光束中翻滚、跳跃,有稻壳的碎屑,有泥土的微粒,在空中打了个旋儿,才恋恋不舍地落向别处。
她要吹走其中的浮尘杂物,生怕弄脏了梯子的底部——那底部的木质带着细密的年轮,是岁月的密码,每一圈都代表着一年的风霜,最中间那圈淡淡的印记,是光绪二十七年的旱灾留下的,那一年棕树几乎停止生长。
那认真的模样,像是在擦拭一件珍贵的玉器,指尖的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灵魂,拇指与食指捏着小棍的力度,恰好能挑动泥土又不损伤石面的纹路。
吹了一阵后,她从白里透红的手掌中拿出一根筷子长短的小棍——那小棍是她从灶房柴火堆里特意挑选的,笔直光滑,是一根干透的枣木枝,木质坚硬,不易弯折,表面还能看到细密的金丝纹路,是十年生的老枣树砍下的枝干——刨松凹槽里的积土,动作轻柔,像是在梳理婴儿柔软的头发,将结块的泥土一点点挑开,再用嘴吹去,连最细小的土粒都不放过。
反复几次,直到凹槽干净得能看清底部的石纹,那些石纹如地图上的河流,蜿蜒曲折,暗藏着大地的秘密,其中一道斜向的纹路,恰好与忧乐沟的山势走向相合。
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仪式感,仿佛在进行一场古老的祭祀,祈求梯子能带来平安与顺遂,让每一次攀登都充满力量,每一步前行都远离危险,这是忧乐沟人对待工具的传统,视其为伙伴而非器物。
邱癫子并未不耐烦,换作任何一个男人处在他的位置,都不会心生不悦。
因为此刻的他,正见证着一份对器物的珍视,那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每一件工具都凝聚着制造者的心血与使用者的汗水,陈家老木匠当年为打造这架梯子,耗了整整三月,光是打磨梯阶就用坏了五张砂纸; 对生活的热爱——在平凡的劳作中注入情感,让枯燥的日子变得有温度,杏花嫂每次用完梯子,都会用布擦拭干净,放在避雨的屋檐下。
却又隐隐觉得这一切太过奇异,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无法逃脱的神秘漩涡,每一步都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那力量来自于土地的呼吸,清晨时分能听到石下传来的“咚咚”声,是地脉在搏动;来自于梯子的低语,夜深人静时梯身会发出细微的“咔哒”声,像是在诉说往事;来自于杏花嫂眼中的虔诚,那眼神里的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