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小大名

第3章 后院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与前庭的吵闹不同,后院里的几个小子正在无忧无虑的玩耍着,完全不知道前庭的决定将与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山,快点来,我们一起去阿苏山上继续进行上次的探险。”说话的是甲斐宗运的儿子甲斐亲英,由于今年已经十岁便由宫司为他提前进行元服并赐了名字。尽管已经元服,可整体看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十岁孩童,目前仍是跟着其父亲学习并准备成为家臣的一员。

“亲英,阿苏山是神山,怎么可以轻易的以冒险的心态去呢?我们应该秉持着一颗尊敬的心去礼拜,而不是把它看作一座普通的山。”那名叫山的孩童,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对着先前问话的亲英说道,随即将目光望向了远处的阿苏山,眼光中透露出尊敬与向往。

“哇,不愧是母亲谒拜神山后怀上的孩子,说起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倒是一套一套的。”一个面容高傲的小女孩,领着三两个侍女缓步向着两人走来。这小女孩正是相良家当代家主相良晴广的小女儿,唤作熊子。

相良家也是肥后国的大名,其当代家主相良晴广趁着南部岛津家内乱的机会,实现了过往历代家主所未能掌握的版图,是颇受九州岛称颂的枭雄。不过也许往往是天妒英才,相良家家主晴广的身体正每况愈下,并且其嫡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相良义阳目前仅仅10岁,如果此时他撒手人寰那么这家主之位恐怕是难以安稳传递到其儿子手中。于是在阿苏惟将出生并长到三岁的时候,他遣使来促使相良家与阿苏家两家的娃娃亲,于是其五岁的小女儿熊子便被寄养在了阿苏家。

正是因为有着相良晴广这般为嫡子考虑的行为,使得家中尽管有着阿苏惟长、阿苏惟前这般不断鼓动的人,但是也没有人敢于明目张胆的提出对继承人确立人选的催促。不过气氛正在逐渐朝着诡异的方向转变就是了。

。。。 。。。

看着眼前的小女孩,无论是甲斐家的小子还是阿苏家的嫡子都露出了苦涩又不甘的笑容,尽管这笑容看起来很僵硬但又不得不摆出来。毕竟相良家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也不是原本实力就不甚强大的阿苏家得罪的起的,所以尽管不情愿也必须保持足够的尊敬。

“你们怎么不说话了?见到我就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秘密瞒着我?”熊子昂着头凶凶的说道,随即掠过甲斐将目光定格在阿苏身上“呐,山,你怎么总是这样不开朗的样子,明明都六岁了却还像是个小娃娃一样。”

尽管说着这刻薄话语的也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八岁女孩,但却没有勇气去反驳。于是一时场面便陷入了寂静。

ps:

【1】甲斐宗运,牛人,阻挡岛津统一九州的全能人物。儿子是甲斐亲英,能力嘛就呵呵。所以选定赤星家的孩子是陪伴阿苏的童年伙伴。

【2】相良家是岛津家与阿苏家之间的最大势力,与阿苏家同属于九州肥后国。(后续有很多剧情)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型月,成为真祖的旅途
穿越型月,成为真祖的旅途
被地球(盖亚)所渴望,却不被人类(阿赖耶)渴望。在遥远的未来,不知名的世界线中,名为真祖的生物被消灭殆尽,这颗星球想起了「月之王」曾经与祂签订的契约,于是祂以「月之王」为蓝本创造出了最后的真祖……...
闪烁湖光
以UT的形式通关原神
以UT的形式通关原神
我是易阳,有过些复杂经历的普通…哦不,现在该叫我“融合怪”,真实验室里那类。外表什么的也请别太介意,我是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想在闲暇之余做出些好的改变。但现状和我的原计划有些差错…首先,和一个存在“魔物”这种设定的世界的人语言不通就很C。其次…我应该没答应过你们这么赖在我的灵魂与躯体上不走吧?“诶嘿…别这么暴躁嘛,没...
一个普通的玩家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白织月穿越了?还是每天都会随机带走一位幸运观众的柯学世界?为了苟命她选择加入酒厂,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勤勤恳恳”做任务终于成了酒厂中闻风丧胆的女流氓啊不,是中流砥柱。白织月:但其实……我是个好人。众人:嗯,看出来了。白织月:????从哪看出来的?众人:坏人没你这么傻。白织月:……你们礼貌吗?...
爱吃杏花蜜
驯龙高手:天命代言人
驯龙高手:天命代言人
王哲突然穿越到11世纪的世界化名瑞恩·安徒生。当群龙翱翔天际,冲天的火焰使维京人们发出疯狂的咆哮,为了鲜血与荣耀。海盗船上的少年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铁剑。被关押的白龙冷冷的注视着这一切。那些被称之为龙王资质的迷惑巨兽是否早已被西方大陆的人们所熟知?龙之秘境的通道到底是谁建立的?北方的巫师在暗中悄然监视那些庞然巨物,海...
沉默的鬼
海贼:身为海军的我将立于天上
海贼:身为海军的我将立于天上
“战国元帅,海军大将是有极限的啊!”“在我任职海军这短短十几年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海军之中的职位越是提升,越是能够感觉到那极限的存在于束缚。”“必须要成为超越海军体系的存在啊!”海军元帅战国看着自己亲手提拔上来的第四大将,面色狰狞:“你究竟想说什么?”阿维斯塔·洛凛张开双臂,在他身后是无数跟随他一起站起来的...
奶奶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