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再世诸葛

第144章 固守待援反遭马超屠戮,犒赏三军却留张飞巡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等夏侯渊的前军部队反应过来回来救援之时,后军已经被追杀过半了。夏侯渊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骑兵战,分工如此明确,有冲锋的,有扰敌的,有收割的,暗自赞叹,诸葛亮真神人也,排军布阵居然如此娴熟。

好在荆州军也是见好就收,眼看有成建制成规模的骑兵部队往回支援,赵云急忙吹起响哨通知各个部队撤退。

夏侯渊也就只是接回了部分还没有被杀散的部队,许多战马尸首就这样被丢弃在战场上无人收管。

好在这个时候的诸侯间的战争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论哪方的尸体,打扫战场的都会帮着收拢,安葬,不会让你曝尸荒野,也算是对对手的一个尊重。

等夏侯渊带着部队离开后,陈亮安排打扫战场的步兵也到了,将锦旗,战马,武器,铠甲一应收拢后,挖了个大坑把死者全埋了进去。埋得人少,就是个小土包,埋得人多,便是个大土包。远远望去,这些大、小土包遍布荒野。

陈亮感慨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三国内战,得死掉多少轻壮劳力啊!”

一旁的马云禄听到后,也不由得陷入了感伤,又觉得自己作为武将不该有像军师这样的妇人之仁。

于是上前安慰陈亮说:“军师,我们也不爱打仗,只是我们不打曹操,曹操还是会来派兵打我们的。”

陈亮见马云禄说出这些话想来安慰自己,也觉得好笑。

自己可是有历史使命的,哪怕曹操不来打我们,我也要去打他的啊!!!

收拢战局之后,陈亮退回到了汉中城,而这时,关羽的军队也到了汉中,两下会和军威浩荡!

陈亮在议事大厅召集众将开会。

“关将军亲涉江湖,远来辛苦。一路上关隘城池皆收付了吧?”陈亮问道。

关羽站起身来行礼道:“禀军师,我自襄阳起兵,沿汉水而上,已经收取上庸郡,魏兴郡。所到之处望风归降,偶有抵抗也尽数被我斩杀,大部分城池投降人员官职不曾变动,忠心曹操之人被我斩杀,也尽皆从荆州抽调官员治理。”

“好!”陈亮起身说道:“关将军神威,亮不及也。”

一旁张飞见二哥得了着许多州郡也是替他高兴,对陈亮说道:“军师,那今晚咱们可以大喝一顿庆庆功吗?”

陈亮笑着指着张飞,说道:“好好好,就依三将军,今日劳军,但是三将军要在城上安排城防,不得有误。”

张飞见陈亮唯独不让自己好好喝酒,心中郁闷,又不敢违抗,一副小媳妇模样。

还是赵云懂事,对陈亮说道:“军师,今夜城防就由我来安排吧,让三哥好好喝一顿。”、

众人大笑而归,今晚安排劳军酒宴。

等众人散去之后,关羽才将东吴发生的事情一一告知陈亮,一如孙尚香说孩儿病重要军师早日回归东吴,一如诸葛瑾来荆州刺探军务。

最后关羽还说道已经派遣张辽回荆州布放,陈亮也就安心不少。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型月,成为真祖的旅途
穿越型月,成为真祖的旅途
被地球(盖亚)所渴望,却不被人类(阿赖耶)渴望。在遥远的未来,不知名的世界线中,名为真祖的生物被消灭殆尽,这颗星球想起了「月之王」曾经与祂签订的契约,于是祂以「月之王」为蓝本创造出了最后的真祖……...
闪烁湖光
以UT的形式通关原神
以UT的形式通关原神
我是易阳,有过些复杂经历的普通…哦不,现在该叫我“融合怪”,真实验室里那类。外表什么的也请别太介意,我是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想在闲暇之余做出些好的改变。但现状和我的原计划有些差错…首先,和一个存在“魔物”这种设定的世界的人语言不通就很C。其次…我应该没答应过你们这么赖在我的灵魂与躯体上不走吧?“诶嘿…别这么暴躁嘛,没...
一个普通的玩家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白织月穿越了?还是每天都会随机带走一位幸运观众的柯学世界?为了苟命她选择加入酒厂,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勤勤恳恳”做任务终于成了酒厂中闻风丧胆的女流氓啊不,是中流砥柱。白织月:但其实……我是个好人。众人:嗯,看出来了。白织月:????从哪看出来的?众人:坏人没你这么傻。白织月:……你们礼貌吗?...
爱吃杏花蜜
驯龙高手:天命代言人
驯龙高手:天命代言人
王哲突然穿越到11世纪的世界化名瑞恩·安徒生。当群龙翱翔天际,冲天的火焰使维京人们发出疯狂的咆哮,为了鲜血与荣耀。海盗船上的少年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铁剑。被关押的白龙冷冷的注视着这一切。那些被称之为龙王资质的迷惑巨兽是否早已被西方大陆的人们所熟知?龙之秘境的通道到底是谁建立的?北方的巫师在暗中悄然监视那些庞然巨物,海...
沉默的鬼
海贼:身为海军的我将立于天上
海贼:身为海军的我将立于天上
“战国元帅,海军大将是有极限的啊!”“在我任职海军这短短十几年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海军之中的职位越是提升,越是能够感觉到那极限的存在于束缚。”“必须要成为超越海军体系的存在啊!”海军元帅战国看着自己亲手提拔上来的第四大将,面色狰狞:“你究竟想说什么?”阿维斯塔·洛凛张开双臂,在他身后是无数跟随他一起站起来的...
奶奶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