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甚至还涉足海外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领域,那时候还没有房地产开发,否则他肯定是房地产大佬。
多面开花,使怡和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不过最初怡和行的性质,类似如今的经纪人,伍秉鉴扮演着一手托两家的角色。
他既肩负着管理监督外商、沟通官府与外商的职责,同时又是追逐商业利益的商人。
他必须与外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外商盈利越多,他的收入也会相应水涨船高。
这种双重身份迫使他在清政府和洋人之间艰难地维持着平衡。
他与洋人、朝廷之间三者关系,犹如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在与朝廷的关系上,伍秉鉴始终积极迎合。
为获取更高的政治地位与商业特权,他向朝廷捐献巨款,换得三品顶戴,成为亦官亦商之人。
当清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或其他危机时,他也多次慷慨解囊,出资助饷,十几年捐输送礼达1600万两。
然而,在清政府眼中,他不过是随时可被压榨的“钱袋子”。
而在洋人眼中,他是一个能传话,讨价还价谋取更多利益的自己人。
伍秉鉴深知自己不是朝廷信任的人,自己怎么做都被认为是出卖国家利益,甚至被老百姓鄙视称为“二鬼子”。
他能改善形象的办法就是捐资助教和做慈善事业,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能用钱摆平的事都不叫事!”
每年花费巨大,但商行占据垄断地位,收入颇为丰厚,受点委屈或者捐点钱,对他而言完全能承受。
“……”
晚清着名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当国难来临的时候,个人的财富犹如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瞬间能够被潮汐所冲垮或者崩塌。”
伍秉鉴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道光二十年(1840 年),这一年林则徐开始强力推行禁烟。
在林则徐的认知里,十三行是吃里扒外的内奸,认定鸦片屡禁不止,都是十三行里的人与洋人勾结搞的鬼。
因此对伍秉鉴并无好感,下令他限期说服洋商主动交出鸦片。
平心而论,洋人为谋取更多利益,在正当外贸经营中,时常夹带烟土进行贩卖,伍秉鉴对此心知肚明。
他认为老百姓喜欢吸食鸦片,有市场,洋人提供鸦片,这不是双赢吗?朝廷有收入,百姓有享受,何乐不为?
如今林则徐要禁烟,可究竟该如何平衡朝廷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呢?伍秉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