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把你家其余的书进献,别担心,皇上一部也不会要你的,也不追究你过错,我保证这两点。”
陈先生这才放心献上书籍。
在扬州盐商的藏书楼里,管家们正偷偷转移一摞摞明季野史,只因听闻小道消息要“严查违碍”。
虽有小动作,无碍征书大格局,据记载,短短两年间,全国进献的书籍达1.3万余种。
用脚趾头也能想象出,有一部分书籍,被一些头脑灵活地方官,暗中进行了筛选,
符合“正能量”主旨的典籍,被精心包装送往京城,但凡涉及“华夷之辨”或者反清思想的,估计难逃一劫。
(虽然乾隆有明确指令不追究藏书责任,但有些地方官还是小心行事。)
书籍汇集京城,随后朝廷在翰林院设立了四库全书馆,皇帝谕旨选拔数千名学者编纂抄写,
总纂官为纪昀,没错,就是电视剧中的大烟袋纪晓岚。
这位直隶河间献县爱吃猪肉的才子,走马升任,开始了工作。
一日,他正对着一本明末文集皱眉。原来文中的“夷狄腥膻”四字让他的笔尖颤抖,
旁边的校勘官低声提醒:“纪公,此句若留,恐怕会触怒圣上。”
最终,墨迹干后,书页上变成了“边地膻腥”。
这样的删改每天都在发生:比如《宋史》里的“抗金”被改为“抗敌”。
《明实录》中的“女真”一律写成“女直”,甚至连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的诗句,因“北极”可能影射清廷而被批注“需斟酌”。
(由于诸多小心,此次修书篡改或者删除的东西很多,后世人指责乾隆是毁书)
乾隆对修书之事热情超过百倍,关注远超寻常。他曾亲自翻阅校样,在一本记录元明战争的史书上这样朱批:
“此等记载,当以我朝立场为重,勿使后人妄生异心。”
有一次,浙江巡抚进献一本《武林旧事》,书中“胡儿”二字未作修改,乾隆竟下旨罚巡抚三月俸禄。
据统计,编书期间禁毁书籍达3000余种,超过了收录数量,被篡改的典籍更是不计其数,帝王的文治,终究掺杂了铁血思想的武治。
“……”
在森严的编书氛围里,偶尔也有逸事流传,为沉重的编书带来一抹轻松搞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