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乾隆初年,古州苗疆之乱,是一场横跨雍正与乾隆两朝的动乱。
雍正帝继位后,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其中“改土归流”这一举措,在苗疆地区激起了千层浪。
所谓“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专制,转而采用朝廷派遣官员进行管理的模式,
旨在将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纳入中央集权的框架之中。
在雍正朝之前,土司制度已存续良久。该制度下,朝廷任命少数民族贵族担任世袭地方官,借由这些官吏对各族百姓实施管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比如割地称雄,与朝廷对着干。
基于此,雍正决意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以流官替代土司,强化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土司制度由此逐渐走向衰落。
雍正四年(1726 年),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言之下,雍正帝毅然决定在云贵川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相对来说,在云南、广西等地,改土归流的推行的很顺利。
但在贵州黔东地区,这片素有“苗疆”之称的土地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苗疆地势险要,加之当地民风彪悍,巫术盛行,这就应了那句话,险山恶水出刁民!
土司势力盘根错节,已然根深蒂固。
尽管时任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鄂尔泰的全力支持下,率领军队攻入古州进行弹压,却无奈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苗疆土司屡败屡起,局势始终动荡不安。
即便最后改土归流最终在苗疆勉强落地,却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一方面,清廷的这一举措引发了黔东南土族的强烈仇视与愤恨;另一方面,派往苗疆的流官,或能力欠缺,或道德沦丧,贪污之风盛行,且不懂恩威并施之法。
例如,在当地修城、建堡、筑碉、开驿站等工程中,大量无偿役使苗民出义务工,
同时还课以繁重的赋税与摊派,致使苗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在雍正十三年(1735 年)初,黎平(位于贵州东南)人包利,
以“苗王出世”为口号,振臂一呼,举起反清大旗,苗疆之乱就此爆发。
“……”
包利,古州(今贵州榕江)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二月,包利与同伙红银,率领古州二万余苗民,
在八妹、高表等寨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清水江苗族纷纷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