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多尔衮踏入北京之后,权力的欲望如烈火般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常言有道,权力于男人而言,恰似春药,一旦沾染,便欲罢不能,此话说得倒也在理。
那时,多尔衮已然成为大清实际上的掌权者,然而他的野心并未就此满足。
另一位辅政大臣,他的堂兄弟济尔哈朗,手中的权力分走了他的一杯羹,“奶奶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是多尔衮绝难容忍之事,必欲除之而后快。
平心而论,济尔哈朗并不似他的兄长阿敏那般飞扬跋扈,为人处世颇为低调。但即便如此,仍未能逃脱多尔衮的打压。
多尔衮此人极富谋略,一个睿亲王的“睿”字说明了一切。
在打击对手时,他惯用“釜底抽薪”之法,一步步将对方架空,使其沦为无权无势的“孤家寡人”。
早在顺治元年(1644 年)正月,多尔衮便已悄然动手。
他以“朝廷之上众人聚议,意见纷杂,致使政务拖延难决”为由,将王公贵族排挤出决策核心,让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辅政大臣。
说白了,就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规定众人有事上奏,需先呈给辅政大臣,无需开会商讨,以免耽搁政务。
多尔衮此举,意在集权。
需知,集权固然有其优点,诸如决策迅速、行动敏捷、效率颇高;
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极易导致“拍脑门决策”的情况发生,一旦失去监督,便会形成专制统治。
多尔衮要的是说一不二的效果。他当即命济尔哈朗召集各部院堂官,发布谕告,明确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必须先向睿亲王,也就是他自己报告,而后再向济尔哈朗报告。
也就是说,在请示报告中,必须“先书睿亲王名”,而后再写济尔哈朗之名,以此确立了自己在辅政大臣中的“一把手”地位。
没过多久,多尔衮又借礼部之名发布命令,强调诸王不得与首辅大臣平起平坐。
虽说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为辅政大臣,但多尔衮身为首辅,此举无疑是对济尔哈朗的进一步打压。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借着诰封功臣的契机,给自己封了个“叔父摄政王”的称号。
民间亦有传言,称多尔衮之所以获此封号,是因为他娶了孝庄皇太后。
不过,太后下嫁一事,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多尔衮一番举动,几乎将自己置于如同皇帝生父般的地位。而济尔哈朗则被封为“辅政叔王”,地位明显降为多尔衮的下属。
顺治四年(1647 年),贝子吞济、尚善、吞齐喀等人意图讨好多尔衮,便告发济尔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