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离开国子监时,孔颖达不解地问:"殿下为何对那寒门小童另眼相看?"
李承乾笑而不答。他当然不能说自己知道这个孩子未来的成就,只是说:"本宫观此子眼神清亮,必是可造之材。"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即召集心腹议事。活字印刷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普及教育的希望。
"本宫欲在各州县设立'蒙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童子入学,教授《千字文》《孝经》等基础典籍。"他展开一幅规划图,"先在长安、洛阳试点,逐步推广全国。"
马周提出疑虑:"殿下,此举虽善,但耗费巨大..."
"钱财不是问题。"李承乾胸有成竹,"工坊利润的三成将用于文教事业。另外,本宫还设计了一套分级考试制度,优秀者可升入州县学,佼佼者再荐入国子监。"
这是借鉴后世的科举分级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上升通道。众人听了,无不赞叹太子深谋远虑。
正当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时,李承乾又开始了另一项重要工作——修史。这日,他召见史馆诸位学士,提出了一个惊人建议:
"本宫欲修《万国志》,记录大唐周边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为后人参考。"
史官们面面相觑。传统史书只关注中原王朝,很少详细记载外国情况。
"殿下,夷狄之事,何足挂齿?"一位老学士不以为然。
李承乾正色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我大唐与各国往来频繁,岂能闭目塞听?"
他命人取来贾耽所着的《南海诸国图志》,以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此二书可为蓝本,再补充突厥、吐蕃、高句丽等国资料,汇编成册。"
在太子的坚持下,《万国志》的编纂工作正式开始。李承乾亲自拟定体例,要求不仅记录各国现状,还要研究其历史渊源、军事强弱、物产贸易等情况,俨然是一部古代的世界概况。
初夏时节,国子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来自吐蕃、吐谷浑、高句丽等国的贵族子弟。这是李承乾提议设立的"留学生"制度,让周边国家派遣贵族子弟来长安学习,既传播大唐文化,又为未来培养亲唐势力。
"这些留学生要重点教授《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李承乾对国子监官员强调,"但也要让他们学习我大唐的农工技艺,回去后可以造福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