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除了清朝这种毁文化的统治时期,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一,其他大多数朝代其实文化教育的水平要高得多。即使上不起学,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字还是可以认识的,不至于到目不识丁的地步。不然古代的那些文化小说也不可能流传甚广。
不是人人都识字,但“识字者”从未稀有。很多人一提到古代,就下意识觉得“全民文盲”,仿佛除了士大夫,其他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事实恰恰相反:虽然识字率确实不高,但“实用识字”并不少见。
宋代江南地区,许多农家子弟能写“租约”、“契约”、“姓名”;
明代中后期,地方衙门的“书会”(代写文书的人)数量极多,说明需求广泛;
文书契约、户籍造册、田亩登簿都需要“识字”农人配合。
真实古代社会,是“高阶读书人稀有,但基本识字能力比你想象广泛得多”。
科举制度推动了“全民识字”风潮。从隋唐确立科举制起,“读书识字”就不再是贵族专属,而是“寒门跃升”的唯一通道。
为了让家族中出一个秀才、举人、进士,无数家庭倾尽所有送子入学。
唐代后期,私塾逐渐普及;
宋代“义学”兴起,由国家出资教育平民;
明代“童生考试”引发基层读书热潮;
有了科举制度,“识字”从“贵族炫耀品”变成“农户必争之路”,哪怕只会写“八股句”,也是家庭荣耀。
乡村私塾是广泛存在的基层文教系统。古代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有书院,乡下也有许多“私塾”,承担启蒙教育。
教书先生往往住在村里,开设三到五人小班;
教材常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学习目标就是“识字”、“背经”、“写字”;
教学内容分三阶段:识字、背文、练笔;
《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乡下娃一遍一遍地背。虽然不一定能写策论文章,但基本“读写姓名+账目+问候词”,完全不难。
即便是佃农家庭,也常常攒钱供儿子读两三年书——“会写名,会记账”就是社会竞争力。
契约、账本、碑刻证明“识字人”无处不在。很多历史遗物可以反驳“古人全是文盲”的偏见。
墓志铭、祠堂碑、家训石刻:内容规范,说明有识字人整理;
地契、租约:明清大量保存,措辞准确、印章工整;
商业账册:清代商帮如晋商、徽商账本密密麻麻,多为民间抄写;
地方案卷:民事案件中,原告、被告、证人往往都能签名或识笔供;
比如明代徽州,因商业发达,民间大量自制契约、账本,许多茶农、木商、盐贩都有基本识字能力。
这些不是“官员”或“士人”的行为,而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商人、农户的文化日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