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国演义的“将对将”只是文学需要。
你是不是被《三国演义》荼毒太深?关羽战颜良、赵云单挑高览、吕布战三英……看得热血沸腾。但请注意,这些桥段来源于“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或《资治通鉴》。
历史上真正的战争记录,几乎没有详细描写“单挑”的,反而重点在于“布阵调度”“粮草支援”“军心动荡”“兵种配合”。连曹操都说:“用兵者,贵以正合,以奇胜。”
《演义》里看似是单挑,其实是烘托人物的艺术处理。戏剧化处理的目的是观众爽,但你真当成现实战术用?你一个人打十个不算本事,你得让一百人齐步不乱地转向、换阵、冲锋、停步、开弓,这才是真功夫。
真正能打赢仗的,不是靠谁的马快刀利,而是靠兵种之间的配合。盾兵顶前排、长枪压制、骑兵绕侧翼、弓箭手骚扰、斧兵突击、步兵推进、工兵挖掘、辎重补给……这些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斗机器。
唐朝的“府兵制”就是典型的多兵种配合作战;宋军虽弱,但“步骑协同”“车阵护卫”“火器助攻”都曾大放异彩。明代抗倭更是靠“藤牌手+鸟铳手+长枪手”三结合打法击败了东瀛武士。
你以为一个人能破阵?没这回事。哪怕你有吕布的战力,你冲进敌阵,他们用长枪围成圆阵,你一样插翅难飞。更不用说那些用工事、拒马、陷坑、蒺藜布阵的军队,一个人想突围?你连陷阱都过不了。
很多小说喜欢塑造主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所到之处人挡杀人。但在真正的战争中,将领的作用不是“第一剑砍人”,而是“最后一口稳军心”。
主将一旦脱离中军位置,全军就容易乱。古代多次兵败,不是因为战力差,而是主将被杀后指挥系统崩溃,军心溃散。
所以,主将位置多安排在中军,有卫队、有旗号、有鼓声、有传令兵,随时掌握战局。真正开战时,是靠号令调动各部联动,而不是主将一马当先冲前线。
像岳飞、李靖、班超、李世民这类名将,有战功却极少“单挑”。他们靠的是调兵布阵、因地制宜、灵活换阵,而不是“十步杀一人”。
古代军队没有无线电,没有手机,靠的就是鼓、锣、旗、火。所有士兵必须“看旗行动,听鼓作战”。一旦乱听乱动,队形就会全线崩塌。
战阵就是纪律。比如击鼓三声,表示“推进”;锣响表示“停步”;旌旗倒转,表示“收兵”。士兵必须严格听从,否则你单人冲锋,后军没跟上,你就是冲到送命。